步步吃紧的资金链
2007年6月,记者再次得到陕西东盛科技欠薪的消息——老员工从2006年12月起、新员工从2007年3月起,到现在一直没发工资。
其实,关于东盛科技集团窘况的消息这两年就始终没有断过。2007年4月,陕西东盛男篮传出已有三年“欠薪史”;为了节省电费夏天不开空调;2006年底到2007年初,媒体盛传东盛的资金链出现危机;股权已经全部质押给了银行,连西安总部的管理大楼也被抵押出去了:2006年10月底,东盛再爆猛料,东盛科技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15亿元巨资,股市连续跌停。紧接着就是媒体铺天盖地的各种谴责和置疑,东盛科技大股东持有股权遭冻结,上证所公开谴责东盛科技总裁郭家学。认为东盛抛售盖天力内幕隐现、资金紧张“杀鸡取卵”者有之;认为郭家学不适合当高管者有之;指责郭家学幕后“坐庄”,操纵股市者有之……
记者首先从彻查东盛的欠薪问题人手,曾多次致电东盛集团西安总部。对方每次给出“我们这段期间不接受任何采访,无法回答你任何问题”的回复就立即挂断电话。
由于从东盛集团得不到有价值的消息,记者辗转联系到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几位从东盛辞职的员工以及西安当地一些媒体的记者。通过他们,记者大致地了解了此次欠薪问题。
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告诉记者,东盛集团确实有部分员工因为欠薪问题到他们那里反映情况。由于调查过程中这些员工大多已离开东盛集团,所以没有十分具体的数据可以提供。
采访期间,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调查欠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东盛这样的大企业,对于西安乃至陕西省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不仅仅欠薪问题难以解决,就是东盛集团员工的社保费用也一直存在拖欠。这笔钱一年年地积累,到目前已经达到一个很惊人的数目。当记者追问具体的数目时,这位工作人员却以“不方便告知”拒绝了。
已经离开东盛集团的员工也肯定了东盛存在欠薪的问题。他们告诉记者,在东盛内部有个很严格的规定,不能随便告诉“外人”东盛内部的状况;一旦违反这个纪律,就会直接被开除。这使得在东盛工作的员工面对媒体一直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
无论是见微知著还是综观全局,都可以肯定,造成东盛窘况的原因是其资金出现了问题。
与拜耳交易一一卖了什么?
2006年10月25日,东盛以12.6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其旗下启东盖夭力公司所拥有的“白加黑”、“小白”、“信力”等感冒止咳药三大品牌、以及所有生产设施和销售网络出售给德国拜耳集团。业内人士指出,2006年东盛集团与拜耳的交易明显是迫于资金的压力。
在出售之前的几个月,启东盖天力就已经一分为二,为出售做好了准备:一部分是此次出售的三个品牌及其生产和销售队伍,占到整个启东盖天力资产的70%以上;剩下的部分则仍归属东盛科技。需要注意的是,东盛科技出售的只是品牌、生产和销售系统,其股权并不在转让协议之内。
据东盛科技2006年半年报显示,2006年上半年东盛科技上市公司实现主营收入2.846亿元,其中非处方药药物的销售收入达2.249亿元,占主营收入的78%,占所有药品销售收入的80%之多。其中“白加黑”等几大品牌正是东盛科技的主要利润来源。“白加黑”品牌的综合实力在全国感冒药市场名列前茅,而“盖天力”的自身品牌也非常有竞争力。将这些优质资产变卖了,东盛科技几乎不存在什么能够赢利的“造血机能”了。
卖了“盖天力”等三大品牌后,东盛科技已经失去了最主要的赢利能力。东盛掌门人郭家学对此的解释是:“中国的医药企业在西药尤其是在非处方药物的研发方面,不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求,没有后续资金开发新品种。东盛如果只靠现有资金,肯定会影响企业以后的发展。”
外界评论则认为,由于2004年4月以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使负债率居高的东盛集团资金链更趋紧张,因此才收缩阵线,忍痛将苦心经营近十年的核心品牌拱手相让,断臂求生。
我们不妨为东盛此次交易算一笔账,东盛科技2000年开始进入国有企业启东盖天力的时候,进入成本只花了1686.81万元,即取得了后者90.86%的股份。2005年8月,西安致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向启东盖天力单方面增资6560万元,从而获得启东盖天力40%的股权。东盛科技的持股比例因此下降到54.51%。按照这个股份,东盛此次最高可得7亿元的税前收益。而在东盛科技出售的三大品牌中,仅“白加黑”在2005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3.3亿人民币,这7亿元的收益值不值得哪?一向被业内人士认为精明有加的郭家学决不会做出杀鸡取卵的事来,如此做法是否真的迫于资金的苦衷哪?
是否藏有惊天阴谋
针对东盛与拜耳的交易,坊间盛传,东盛科技的股份有人在幕后操纵,通过一系列举措牟取暴利。消息指出,通过二级市场上东盛科技股价的走势图,可以非常清楚地感觉到它一直被人为操纵。
真相究竟如何还难以定论,不过事实是东盛科技通过一年来的发布消息配合,股价从4元多起步,翻了3倍,最终在大股东挪用巨额资金的丑闻曝光后暴跌。虽然不能确定这个“幕后庄家”就是东盛掌门郭家学,但是从股票走势和配合的消息发布,我们可以看到,至少东盛科技难以对此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坊间有位笔名“利国利市”的人士以郭家学为“幕后庄家”做假设,为郭家学算了一笔账,东盛与拜耳的交易以及“坐庄”事件可以为郭家学获得两笔资金。
第一笔资金来自股市:保守计算,庄家持股为2000万股,股价由4元附近起步,可以计算出当初的原始成本为8000万,股价达到12元高位后,为2.4亿。由此推算,“坐庄”事件中,庄家至少可获得1.6亿元的净利润。
第二笔资金来自以资抵债:按照一般的上市公司上市前的评估,一般会高估,有的高达几倍。就是按照溢价为50%的高估,这笔16亿元的抵债资产也能获利8亿。两笔资金最少可达9.6亿元人民币。
上海律师协会证券与期货法律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宋一欣律师认为,在挪用上市公司15亿巨款问题上,东盛离证券民事赔偿还有一步之遥,东盛的所作所为已经与法律的底线只有一线之隔。
面对股民铺天盖地的漫骂和指责,郭家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现得非常的有诚意:“我有罪,我没管理好公司。我要以死谢罪。隐退,辞去董事长职务,去北大清华充电。”
郭家学对此事件的最新表态是:“这次能挺过来,我首先要感谢投资人,感谢投资人对我们的理解;感谢媒体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感谢证监会对我们最大限度的忍耐和理解,同时也由衷感谢全体东盛员工对东盛的价值、对东盛的理想、对东盛美好未来的坚守!我们犯的错不是小错。如果说政府要置我们于死地很容易;证监会要置我们于死地很容易;投资人要置我们于死地很容易;媒体要置我们于死地很容易;谁想置我们于死地都很容易。但是社会没有这么做,没有把我们逼死,没有把我们赶上绝路,是给了我们最大的忍耐,创造一个最宽松的环境让我们自己用时间来解决问题……”
与拜耳交易结果悬而未决
在整个“坐庄”事件中,东盛出售三大品牌给拜耳集团的交易,恰巧为所谓的“幕后庄家”所利用。在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消息披露之前,此次交易对股民来说是利好消息,使得东盛科技的股价涨至最高。交易后时隔5天,也就是2006年10月31日,东盛科技公布其大股东累计占用上市公司15.88亿元这一消息导致股价暴跌。
近日有媒体报道,东盛与拜耳的交易因涉及外资企业拜耳医药的增资扩股,交易审批目前尚未获得证监会和商务部同意;此交易最终能否获批,还是未知数。
如果该交易顺利完成,把主打品牌卖给德国拜耳之后,东盛能一次性获得资金13亿左右,但失去的却是在oTc市场上每年近3亿的业务收入。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绝对不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所应该采取的。而一向被业内人事认为精明的郭家学怎么看也不是这种病急乱投医的人。
如果此次交易不能实现,那么东盛会失去什么呢?东盛失去的只是由优质资产转化的13亿现金而已,而且资产尚在,无所谓失去,只是没有变现罢了。
假如与拜耳交易不成,东盛集团的造血能力就不会损失,而且这次不成功的交易使得东盛最能赢利的产品躲开了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赔偿过程。在整个事件中,“白加黑”等三个产品因为与拜耳的交易没被牵扯其中。如此说来,如果交易失败,对东盛来说反而是件好事。
如果一切假设成立,千千万万股民、中国证券市场的管理制度以及德国拜耳集团则都是郭家学棋盘中一颗颗棋子而已。拜耳究竟是借此交易进入世界oTc市场前十,还是“替人做嫁衣”,都有待时间作答。
2007年6月,记者再次得到陕西东盛科技欠薪的消息——老员工从2006年12月起、新员工从2007年3月起,到现在一直没发工资。
其实,关于东盛科技集团窘况的消息这两年就始终没有断过。2007年4月,陕西东盛男篮传出已有三年“欠薪史”;为了节省电费夏天不开空调;2006年底到2007年初,媒体盛传东盛的资金链出现危机;股权已经全部质押给了银行,连西安总部的管理大楼也被抵押出去了:2006年10月底,东盛再爆猛料,东盛科技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15亿元巨资,股市连续跌停。紧接着就是媒体铺天盖地的各种谴责和置疑,东盛科技大股东持有股权遭冻结,上证所公开谴责东盛科技总裁郭家学。认为东盛抛售盖天力内幕隐现、资金紧张“杀鸡取卵”者有之;认为郭家学不适合当高管者有之;指责郭家学幕后“坐庄”,操纵股市者有之……
记者首先从彻查东盛的欠薪问题人手,曾多次致电东盛集团西安总部。对方每次给出“我们这段期间不接受任何采访,无法回答你任何问题”的回复就立即挂断电话。
由于从东盛集团得不到有价值的消息,记者辗转联系到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几位从东盛辞职的员工以及西安当地一些媒体的记者。通过他们,记者大致地了解了此次欠薪问题。
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告诉记者,东盛集团确实有部分员工因为欠薪问题到他们那里反映情况。由于调查过程中这些员工大多已离开东盛集团,所以没有十分具体的数据可以提供。
采访期间,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调查欠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东盛这样的大企业,对于西安乃至陕西省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不仅仅欠薪问题难以解决,就是东盛集团员工的社保费用也一直存在拖欠。这笔钱一年年地积累,到目前已经达到一个很惊人的数目。当记者追问具体的数目时,这位工作人员却以“不方便告知”拒绝了。
已经离开东盛集团的员工也肯定了东盛存在欠薪的问题。他们告诉记者,在东盛内部有个很严格的规定,不能随便告诉“外人”东盛内部的状况;一旦违反这个纪律,就会直接被开除。这使得在东盛工作的员工面对媒体一直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
无论是见微知著还是综观全局,都可以肯定,造成东盛窘况的原因是其资金出现了问题。
与拜耳交易一一卖了什么?
2006年10月25日,东盛以12.6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其旗下启东盖夭力公司所拥有的“白加黑”、“小白”、“信力”等感冒止咳药三大品牌、以及所有生产设施和销售网络出售给德国拜耳集团。业内人士指出,2006年东盛集团与拜耳的交易明显是迫于资金的压力。
在出售之前的几个月,启东盖天力就已经一分为二,为出售做好了准备:一部分是此次出售的三个品牌及其生产和销售队伍,占到整个启东盖天力资产的70%以上;剩下的部分则仍归属东盛科技。需要注意的是,东盛科技出售的只是品牌、生产和销售系统,其股权并不在转让协议之内。
据东盛科技2006年半年报显示,2006年上半年东盛科技上市公司实现主营收入2.846亿元,其中非处方药药物的销售收入达2.249亿元,占主营收入的78%,占所有药品销售收入的80%之多。其中“白加黑”等几大品牌正是东盛科技的主要利润来源。“白加黑”品牌的综合实力在全国感冒药市场名列前茅,而“盖天力”的自身品牌也非常有竞争力。将这些优质资产变卖了,东盛科技几乎不存在什么能够赢利的“造血机能”了。
卖了“盖天力”等三大品牌后,东盛科技已经失去了最主要的赢利能力。东盛掌门人郭家学对此的解释是:“中国的医药企业在西药尤其是在非处方药物的研发方面,不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求,没有后续资金开发新品种。东盛如果只靠现有资金,肯定会影响企业以后的发展。”
外界评论则认为,由于2004年4月以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使负债率居高的东盛集团资金链更趋紧张,因此才收缩阵线,忍痛将苦心经营近十年的核心品牌拱手相让,断臂求生。
我们不妨为东盛此次交易算一笔账,东盛科技2000年开始进入国有企业启东盖天力的时候,进入成本只花了1686.81万元,即取得了后者90.86%的股份。2005年8月,西安致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向启东盖天力单方面增资6560万元,从而获得启东盖天力40%的股权。东盛科技的持股比例因此下降到54.51%。按照这个股份,东盛此次最高可得7亿元的税前收益。而在东盛科技出售的三大品牌中,仅“白加黑”在2005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3.3亿人民币,这7亿元的收益值不值得哪?一向被业内人士认为精明有加的郭家学决不会做出杀鸡取卵的事来,如此做法是否真的迫于资金的苦衷哪?
是否藏有惊天阴谋
针对东盛与拜耳的交易,坊间盛传,东盛科技的股份有人在幕后操纵,通过一系列举措牟取暴利。消息指出,通过二级市场上东盛科技股价的走势图,可以非常清楚地感觉到它一直被人为操纵。
真相究竟如何还难以定论,不过事实是东盛科技通过一年来的发布消息配合,股价从4元多起步,翻了3倍,最终在大股东挪用巨额资金的丑闻曝光后暴跌。虽然不能确定这个“幕后庄家”就是东盛掌门郭家学,但是从股票走势和配合的消息发布,我们可以看到,至少东盛科技难以对此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坊间有位笔名“利国利市”的人士以郭家学为“幕后庄家”做假设,为郭家学算了一笔账,东盛与拜耳的交易以及“坐庄”事件可以为郭家学获得两笔资金。
第一笔资金来自股市:保守计算,庄家持股为2000万股,股价由4元附近起步,可以计算出当初的原始成本为8000万,股价达到12元高位后,为2.4亿。由此推算,“坐庄”事件中,庄家至少可获得1.6亿元的净利润。
第二笔资金来自以资抵债:按照一般的上市公司上市前的评估,一般会高估,有的高达几倍。就是按照溢价为50%的高估,这笔16亿元的抵债资产也能获利8亿。两笔资金最少可达9.6亿元人民币。
上海律师协会证券与期货法律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宋一欣律师认为,在挪用上市公司15亿巨款问题上,东盛离证券民事赔偿还有一步之遥,东盛的所作所为已经与法律的底线只有一线之隔。
面对股民铺天盖地的漫骂和指责,郭家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现得非常的有诚意:“我有罪,我没管理好公司。我要以死谢罪。隐退,辞去董事长职务,去北大清华充电。”
郭家学对此事件的最新表态是:“这次能挺过来,我首先要感谢投资人,感谢投资人对我们的理解;感谢媒体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感谢证监会对我们最大限度的忍耐和理解,同时也由衷感谢全体东盛员工对东盛的价值、对东盛的理想、对东盛美好未来的坚守!我们犯的错不是小错。如果说政府要置我们于死地很容易;证监会要置我们于死地很容易;投资人要置我们于死地很容易;媒体要置我们于死地很容易;谁想置我们于死地都很容易。但是社会没有这么做,没有把我们逼死,没有把我们赶上绝路,是给了我们最大的忍耐,创造一个最宽松的环境让我们自己用时间来解决问题……”
与拜耳交易结果悬而未决
在整个“坐庄”事件中,东盛出售三大品牌给拜耳集团的交易,恰巧为所谓的“幕后庄家”所利用。在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消息披露之前,此次交易对股民来说是利好消息,使得东盛科技的股价涨至最高。交易后时隔5天,也就是2006年10月31日,东盛科技公布其大股东累计占用上市公司15.88亿元这一消息导致股价暴跌。
近日有媒体报道,东盛与拜耳的交易因涉及外资企业拜耳医药的增资扩股,交易审批目前尚未获得证监会和商务部同意;此交易最终能否获批,还是未知数。
如果该交易顺利完成,把主打品牌卖给德国拜耳之后,东盛能一次性获得资金13亿左右,但失去的却是在oTc市场上每年近3亿的业务收入。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绝对不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所应该采取的。而一向被业内人事认为精明的郭家学怎么看也不是这种病急乱投医的人。
如果此次交易不能实现,那么东盛会失去什么呢?东盛失去的只是由优质资产转化的13亿现金而已,而且资产尚在,无所谓失去,只是没有变现罢了。
假如与拜耳交易不成,东盛集团的造血能力就不会损失,而且这次不成功的交易使得东盛最能赢利的产品躲开了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赔偿过程。在整个事件中,“白加黑”等三个产品因为与拜耳的交易没被牵扯其中。如此说来,如果交易失败,对东盛来说反而是件好事。
如果一切假设成立,千千万万股民、中国证券市场的管理制度以及德国拜耳集团则都是郭家学棋盘中一颗颗棋子而已。拜耳究竟是借此交易进入世界oTc市场前十,还是“替人做嫁衣”,都有待时间作答。
(实习编辑:肖晓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