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Pradaxa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复发效果获最新研究结果证实

  德国殷格翰2013年2月26日电 /美通社/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于今日发表了RE-MEDY(TM) 研究和 RE-SONATE(TM) 研究的结果,上述两项试验针对Pradaxa® (达比加群酯)应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或肺栓塞(PE)的长期预防的效果进行了探索。试验结果显示,Pradaxa® 150 mg每日给药两次可有效地长期预防首次静脉血栓栓塞事件(VTE)发生之后的静脉血栓复发,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1)

  在RE-SONATE(TM) 研究中,Pradaxa® 治疗相较安慰剂治疗可使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的复发风险降低达92%。[1]在 RE-MEDY(TM) 研究中,Pradaxa® 治疗相较华法林治疗可使具有临床意义的出血(包括大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降低46%,而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效果则与华法林相似。[1]

  已在2012年美国血液学学会(ASH)大会上公布的RE-SONATE (TM) 研究补充随访将治疗结束后的一年也纳入分析范围,数据显示,Pradaxa® 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复发方面所提供的治疗获益仍然得以维持。[4]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由血栓阻塞血管所引发的静脉血栓事件。 [5,6]据估计,静脉血栓栓塞是仅次于冠心病和卒中的第三大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7]在六个主要欧洲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和英国)中,每年所发生的静脉血栓事件估计超过 75万例[8],而在美国,每年所发生的静脉血栓事件则超过90万例[9]。数据显示,在未接受标准治疗的患者中,静脉血栓栓塞的复发风险呈现出累积性的增高,发生率可从发病一年后的11%增至发病十年后的40%。 [10]因此,长期预防性治疗可能是有益的。

  “来自RE-MEDY(TM)研究和RE-SONATE(TM)研究的最新结果显示,达比加群酯可作为有益的治疗选择应用于预防首次事件发生之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复发。”加拿大McMaster大学内科系血液和血栓栓塞科的 Sam Schulman 教授表示,“这些试验数据再次支持了RE-COVER(TM)研究所获得的有关达比加群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的结果,达比加群应用于急性静脉血栓栓塞治疗,具有与华法林相似的疗效,而且具有临床意义的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显著低于华法林。”

  RE-MEDY(TM) 研究和RE-SONATE(TM) 研究是两项双盲、随机临床试验,针对Pradaxa® 应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初次发生后复发的长期预防效果进行了考察。入组的患者至少完成了三个月的急性期治疗。在RE-MEDY(TM)研究中,共有2,856名患者随机接受Pradaxa® 或华法林治疗,延长治疗期长达36个月。在RE-SONATE(TM)研究中,共有1,343名患者随机接受Pradaxa®或安慰剂治疗达6个月,并在研究药物治疗结束后12个月接受了后续随访评估,以考察事件复发的长期风险。

  来自这两项双盲随机临床试验的关键性结果如下所示:[1]

  疗效 [1]

  RE-SONATE(TM)研究:Pradaxa® 治疗组和安慰剂治疗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的复发率分别为0.4%和 5.6%,Pradaxa® 治疗组相较安慰剂治疗组的风险降幅为92%(优效性比较的P值小于0.001)。

  RE-MEDY(TM)研究:Pradaxa® 的疗效与华法林相当,而且静脉血栓栓塞的复发率均较低,两组分别为1.8%和1.3% (非劣效性比较的P值=0.01)。

  安全性[1]

  两项试验均显示Pradaxa® 治疗伴有较低的总体出血发生率,共有超过2000名患者接受Pradaxa®治疗,其中,RE-SONATE(TM) 研究中观察到2名患者发生大出血,RE-MEDY(TM) 研究中则观察到13名患者发生大出血。

  RE-MEDY(TM)研究:Pradaxa® 治疗组的具有临床意义的出血(包括大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较华法林治疗组降低46%:

  o  Pradaxa® 治疗组的具有临床意义的出血(包括大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显著低于华法林治疗组,分别为5.6%和10.2%(相对危险度的降幅为46%,p小于0.001)

  o  单纯大出血的发生风险出现了降低的趋势,两组分别为 0.9% 和 1.8% (相对危险度的降幅为48%,p=0.06)

  RE-SONATE(TM)研究:

  o  出现大出血的患者人数:Pradaxa®治疗组有2名患者发生大出血,安慰剂治疗组则无

  大出血或具有临床意义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分别为5.3%和1.8%;p= 0.001)在RE-SONATE(TM)研究中,Pradaxa®治疗组和安慰剂治疗组的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发生率是相当的(分别为0.1%和 0.2%),而在RE-MEDY(TM)研究中,达比加群治疗组的急性冠脉综合症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华法林治疗组:达比加群治疗组中有13名患者(0.9%)发生急性冠脉综合症,而华法林治疗组中则有3名(0.2%)。

  达比加群酯的注册适应症是应用于房颤患者的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预防、以及择期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达比加群酯应用于这些适应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获得了涉及面广泛的临床试验计划的证实,[11-16]迄今为止,这些试验结果也帮助该药在全球80多个国家获得了注册批准。[17] Pradaxa®的临床应用经验还在不断丰富过程中,迄今为止,该药应用于所有注册适应症的患者年数量已经超过一百三十万之多。[17]

  Pradaxa® (达比加群酯)目前尚未获得批准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急性期治疗或二级预防。

  关于静脉血栓栓塞

  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两种不同的病症: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其具有潜在致命性的急性并发症肺栓塞(PE)[5]。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栓(栓子)在静脉中形成后所引发的病症。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腿部或骨盆深静脉,这种情况也被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当栓子全部或部分从血管壁脱落并进入循环系统就可导致栓塞的发生。如果血栓阻塞肺部血管,可导致潜在的致命性的结果,那就是肺栓塞[6]。

  据估计,静脉血栓栓塞是仅次于冠心病和卒中的第三大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7]在六个主要欧洲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和英国)中,每年所发生的静脉血栓事件估计超过 75万例[8],而在美国,每年所发生的静脉血栓事件则超过90万例[9]。来自六个欧洲国家的数字显示,静脉栓塞性事件所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了艾滋病、乳腺癌、前列腺癌和交通意外所导致的死亡人数的总和。

  此外,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有高达60%的人会在两年之后发生栓塞后综合症(PTS)。在肺栓塞患者中,有4%的人会发生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17,18,19]

  鉴于深静脉血栓栓塞的患病率、相关的发病率、死亡率和慢性并发症,这种疾病可导致较高的治疗费用,从而对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保健体系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在欧洲,与静脉血栓栓塞相关的总体直接费用每年估计超过30.7亿欧元[5]。在美国,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和治疗费用高达155亿美元 [20]。

  关于达比加群酯

  达比加群酯是最前沿的新一代口服抗凝药物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TIs) [21] ,针对急性和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这一急需满足的临床需求。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通过特异性阻滞凝血酶(游离型和结合型)活性而发挥强大抗凝疗效,凝血酶是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具有核心作用的酶[22]。 与作用于不同凝血因子的维生素K拮抗剂不同,达比加群酯可提供有效的、可预测的、稳定的抗凝效果,同时较少发生药物相互作用,无药物食物相互作用,无需常规进行凝血功能监测或剂量调整。

  Pradaxa®目前获准用于全膝关节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静脉血栓栓塞的一级预防以及伴有一项或多项风险因素(既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全身性栓塞(SEE)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数 <40%、症状性心力衰竭,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大于等于 2级、年龄 大于等于75岁、年龄大于等于65 岁而且伴有以下病症中的一种:糖尿病、冠心病或高血压)的房颤患者的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预防。

  关于达比加群酯临床研究计划

  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用于评估达比加群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试验计划中包括以下试验:

  接受择期全髋关节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的一级预防

  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的治疗

  静脉血栓栓塞的二级预防

  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

  (1)  重要告知: Pradaxa® (达比加群酯)目前尚未获准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急性期治疗或二级预防。

  勃林格殷格翰公司

  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是全球排名前20位的制药公司之一。总部位于德国殷格翰,在全球拥有145家子公司和超过44000名员工。自从1885年成立以来,这家家族企业一直致力于研发、制造及推广各种对人类和动物具有极高治疗价值的创新药品。

  作为公司文化的核心成分,勃林格殷格翰始终承诺担负社会责任,从参与社会公益项目,到关爱员工及其家属和在全球型营运基础上为所有员工提供均等的机会。互相合作和尊重、保护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构成了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所有努力的核心因素。

  在2011年,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净销售额达132亿欧元,公司将其最大业务 -- 处方药业务销售额的23.5%投入于研发。

2013-03-01 15:28:48浏览3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崔馨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三甲
滴眼药水后有白色絮状物
眼药水一般指滴眼液,患者使用滴眼液后,眼睛里有白色絮状物,常见原因是药液凝固形成物质、泪囊炎、角膜炎等疾病造成。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就诊,根据其引起的原因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1、药液凝固形成物质 患者可能是由于药液流到睫毛上凝固形成的白色物质。一般不用进行治疗,可使用棉签把分泌物组织清理干净。同时在治疗阶段需要保持眼部的卫生和清洁,避免用手揉眼睛。 2、泪囊炎 泪囊炎主要是由于泪道组织狭窄或者堵塞,从而导致细菌潴留在泪囊区诱发。患者一般会出现发热、泪腺部疼痛、红肿、白色脓性分泌物等情况。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诺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等抗生素类滴眼液治疗,使泪囊里面的炎症消退。若泪囊炎出现脓肿,必要时还需采取手术治疗。 3、角膜炎 角膜炎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不注意眼部卫生、角膜外伤等也可诱发。患者会出现有白色絮状物的症状,还伴有眼疼、畏光、流泪、眼睛刺痛感、眼睛充血等症状。若是细菌感染引起,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上述抗生素类滴眼液进行治疗。若是真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患者可外用氟康唑滴眼液、更昔洛韦滴眼液等抗真菌类或抗病毒类滴眼液治疗。 除以上常见因素之外,还可能是因为结膜炎、沙眼等原因引起。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注意做好个人卫生,尽量单独准备脸盆和毛巾,使用流动水洗手、洗脸,以免眼部不适症状加重。
王卫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甲
眼睛干用什么眼药水好
眼睛干用什么眼药水好,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因决定,临床常见病因有结膜炎、角膜炎、用眼过度等,建议患者到医院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后对症用药。 1、结膜炎 结膜炎患者会出现眼睛干涩的症状。结膜炎分为急性结膜炎和慢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患者常表现为眼干、眼痒、异物感。急性结膜炎的症状相对慢性结膜炎更为明显,除上述症状以外,还可伴有眼红、眼痛、结膜囊分泌物增多、流泪、结膜下出血、结膜水肿等症状。如果为细菌感染导致的结膜炎,则可以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如妥布霉素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诺氟沙星滴眼液等。如果为过敏性结膜炎,则可以应用一些抗过敏的滴眼液,如色甘酸钠滴眼液、氮卓斯汀滴眼液。 2、角膜炎 角膜炎也可能会引起眼睛干燥,主要是因为角膜炎破坏了眼球浅表面的泪膜导致。眼球最前方是角膜,角膜前面还有一层泪膜,主要起到润滑眼球表面,防止角结膜干燥的作用,如果泪膜结构或成分受到破坏,就可能会导致眼干、眼涩、眼部异物感。对于细菌性角膜炎,建议患者使用抗细菌滴眼液,如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类。对于病毒性角膜炎,建议使用抗病毒滴眼液,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类。 3、用眼过度 由于过度地用眼可导致眨眼次数不足,从而引起反射性分泌泪液的减少,同时眼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使得内膜蒸发过快,从而导致眼睛干涩、不适。长期如此容易造成干眼症,严重者可造成角膜损伤。建议患者使用滴人工泪液进行治疗,除此之外,在生活中避免过度地使用眼睛可以用热毛巾进行眼睛部位的热敷,能够有效地改善局部的症状。
王卫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甲
滴眼药水后眼睛刺痛正常吗
滴眼药水后眼睛刺痛是否正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如果患者在滴眼药水后眼睛刺痛为短暂性,则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患者在滴眼药水后眼睛刺痛持续未消除,则属于不正常现象。 1、正常现象 眼睛里有相应的pH值,也就是酸碱度。不同的眼药水,由于制作工艺不同,部分眼药水pH值可能与眼睛的pH值存在差异,所以,部分眼药水使用后就可能会引起眼睛的一过性刺痛,这种情况下一般是正常的。此时建议患者闭目养神5-10分钟,等眼药水充分吸收后眼睛刺痛等不适症状则可缓解或消失。 2、不正常现象 如果患者在滴眼药水后眼睛刺痛持续未消除,且存在加重的可能性,则一般属于不正常现象。这可能是眼药水过期变质导致,如果患者在使用眼药水时未查看生产日期,可能会导致患者误用过期的眼药水,此时眼药水的有效成分出现变质,进而会导致眼睛出现刺痛的现象,患者需要及时停止使用该眼药水,同时还需使用专门的冲洗液冲洗眼睛,有助于刺痛的缓解。如果患者对于眼药水出现过敏现象,也可能会在使用眼药水后出现刺痛的情况,此时患者应及时停止使用该眼药水,如果症状较轻可以不需特殊治疗,如果出现眼睛刺痛严重,并伴有眼睛红肿等不适,建议眼睛局部使用冰袋、冰毛巾进行冷敷,以起到收缩血管、减轻水肿、缓解疼痛的作用,但注意温度不宜过低,以免发生冻伤;必要时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根据检查进行治疗。 患者在使用眼药水前需先把手洗干净,以免污染眼睛,而且眼药水瓶也不可触及眼睛,避免受到污染。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眼药水,不可自行随意改变眼药水的种类和用量。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