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陈少贤:不主张医药分开

陈少贤:不主张医药分开
第10套医改方案课题组成员,中大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少贤


  曾益新认为,药物价格不是越低越好,应该合理区分仿制药和原创药,对仿制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价格;对原创药则应该在价格方面予以倾斜。此外,应尽量减少药品流通环节,并严格禁止药品在医院中的回扣推销。但从长远看,应该鼓励门诊药房市场化、促进独立药物销售体系的发展成熟、并逐步消除医院对药品的加成。

  乱开大处方医生将除名

  信息时报:近几年,广州也建立起了不少的社区医院,但是患者仍然是不管大病小病纷纷挤向大医院,社区医院少人光顾,另外,广州还对在社区就诊的居民实行了10%的基本医疗费补贴,可社区病人并未增加。

  曾益新(项目负责人):目前,虽然社区医院建立起来了,但是高水平的医务人员不多,病人对社区医生不信任。很多的社区医院医生都不是正规医学院校培训的,那患者既然在这里看不好病,为何还要到社区医院去呢?因此,对于到社区就业的医生,应当是完成本科5年教育后,再到大医院的全科培训基地进行学习后进入社区工作,当然,这些够“资格”到社区就业的医生,待遇不应低于大医院的医生。

  信息时报:目前,老百姓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更多是医生的大检查和大处方,医改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曾益新:除了行业自律、政府和媒体监督,医疗保险公司可以发挥更强有力的监督作用,也就是由保险公司来日常监督医院的行为,比如说,这个处方中这些药该不该开,这项检查病人该不该做,保险公司可以请医疗专家进行评价,发现有医生违规,可以从医保认定的医生库里除名,也就是取消了对医保病人的行医资格,这样可以达到监督作用。

  老百姓看病肯定贵了

  信息时报:有人认为,我国老百姓看病不贵也不难。

  陈少贤(中大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人均的医疗费用增长度是全国最快的,跟收入水平相比,肯定是显得贵了。

  信息时报:医药分家能否做到解决看病贵?

  陈少贤:医药分家不是解决看病贵的主要问题,搞不好,还会导致失控。如果医生只对一个病人开处方,病人拿着处方自行购药,首先药品的质量谁来考证?其次病人治不好,是不是药品的质量问题。

  信息时报:既然所有的方案都强调政府要增加投入,那么应该是投入医院上还是投入患者身上呢?

  陈少贤:应当是供需方均补。由于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不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整个行业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加强,才能彻底改变“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在目前阶段,“补供方”重点应是初诊医疗机构和中小医院,而“补需方”重点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并逐渐加大覆盖面和承付上限。

  不过,两相权衡,重点还是在补需方上,通过需方的需求来投入供方,也就是供方达到了需方的标准以后,需方自然就会更多地就诊。

  环环监督

  保险业监督医疗业,监事会监督保险业

  在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后,由于医疗费用的直接付费方是医疗保险机构,因此,保险业对医疗机构的行业就要进行制约(因医疗费用的直接付费方是医疗保险机构),保险业可以雇佣医学专业人士对各种医疗行为的合理性进行监督、对各种收费行为进行审计、对新开展的医疗服务进行审批,还可以有效监督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收费现象。

  曾益新举列,比如,病人只是一个小小的感冒,医院却滥用各种昂贵的检查仪器,开出不必要的药物,这时,保险部门就可以对这家医院提出警告,不得已时可以取消其接收医保病人的资格。这样就能规范医疗机构的行为,起到很好的监管作用。

  那么保险业的权利过大,是不是就没人监管了呢?对此,曾益新表示,不论是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险,还是商业性医疗保险,都应该纳入保险业监督会的监督之下,并由政府组织成立一个监事会进行监督,这个监事会应有来自社会和医疗机构的代表,监事会将对保险行业的财务动作、内部管理进行严格监督,并定期向社会予以公告。

  大小病都保

  通过调节支付比例来适当区别

  第10套医改方案提出,大病小病要一起保,可以通过调节支付比例来适当区别。建议商业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小病、小额住院医疗费用的支付比例可以比较低(如每年医疗费5000元以下,保险支付比例不高于70%),对于大病、高额住院医疗费用的支付比例应比较高(如每年超过5000元,超过部分由保险支付的比例不低于90%)。基本医疗保险则应考虑到低收入人群自付能力的不足,适当提高小病小额医疗费用由保险支付的比例。

  同时,各种保险还应全额支付保险对象每年一次的体检,以引导公民树立预防为主、投资健康的理念。

  医疗保险还应具备引导病人前往病情对应的医疗机构就诊,从而合理分流病人。对于出诊去基层医院的患者应该100%保险。

  改医学制

  逐步废除3年、6年和7年制

  第10套医改方案提出,医学生三年培训不足以完成公共基础、医学基础、医学专业的课程学习和临床见习、实习的要求;而且,据统计,近年医学院毕业生有近40%改行从事其它工作。所以建议只实行5年制与8年制医学教育制度,逐步废除3年、6年和7年制。5年制医学教育主要培养各类医师,授予医学学士学位。8年制医学教育主要培养医学科学家,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全国开设8年制的医学院校不宜太多,各个大学招生数目每年不宜超过100人,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所有5年制的医科学生,毕业后都要进行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这3年的培训只分为5大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及全科,完成培训之后给予国家认证。对于5年制的医科毕业生,完成了3年全科住院医师培训之后,只能进入到初诊医疗机构服务;完成了3年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和精神科培训的医生,将进行分流,一部分进入区域性中心医院工作,另一部分继续进行为期2~4年的专科培训、以及后续的亚专科培训,考核通过之后授予专科医师资格,可以进入教学科研型医院或专科医院担任专科医师,也鼓励其开设专科私人诊所。

  对于8年制医学毕业生,毕业前应完成全科培训,毕业后进入各专科进行2~3年的临床研究,相当于美国的clinical fellow。专科培训期间,除了临床专科的训练外还要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培训完成之后鼓励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同时进行医学科研活动,以成为各学科的学科带头人。

  对于目前各医科院校设立的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临床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可以与住院医师、全科医师及专科医师培训全并,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招收5年制医学本科毕业生,在参加各科住院医师或全科医师的培训的同时,也完成现行的临床硕士课程,毕业后授予各科住院医师/全科医师执照及临床医学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来自已经完成住院医师培训的医师,并接受专科训练,以培养临床工作为主的专科医师(同时授予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责任编辑:郎成林)

2008-03-11 12:00:00浏览5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