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陈竺:让人民群众从医改获得更多实惠

  人民群众共享医改成果

  问:3年医改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人民群众从中得到了哪些实惠?

  答:3年来,“看病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政府投入增长较快,卫生系统深入挖掘潜力,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服务设施落后、服务能力薄弱的状况显著改变,城市大医院挂号难、候诊长等问题逐步缓解,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改善。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比例从2008年的80。3%提高到2011年的83。3%。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乡居民开始享受到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参合农民自付医药费用比例从2008年的73。4%下降到2011年的49。5%。按可比价格计算,2008年至2011年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增长速度均控制在7%以内,十几年来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势头被初步遏制。

  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越来越多居民形成了健康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慢病患者得到了系统化、规范化健康管理,越来越多重点人群获得了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服务。据对十省(区)考核,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

  国民健康指标继续改善。2008年至2011年,孕产妇死亡率从34。2/10万下降到2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14。9‰下降到12。1‰。随着各项改革任务落实,我国居民健康指标已进入较快改善时期,这是老百姓得到的最大实惠。

  卫生事业发生结构性变化

  问:随着各项医改任务落实,一些长期困扰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是否得到改善?

  答:我国卫生事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这是我们多年来希望看到的改革效果。

  一是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发生较明显变化。重城市轻农村、重医疗轻预防、重高端轻基本、重西医轻中医的问题正在扭转,公共财政投入向基层、农村和公共卫生倾斜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2009年和2010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净资产增幅达55%,县级医院增加39%,均高于城市医院增幅。与此同时,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数量、学历、知识结构也出现向好趋势。2011年乡镇卫生院人员数比2005年增长18。7%,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重从23%提高到40%。

  二是人民群众卫生服务利用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群众对基层卫生服务更加认可和信任,2011年基层卫生服务诊疗人次比2005年增长了45。7%。

  三是城乡和地区间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分别为55%和21%,2011年这个比例分别增至89%和97%,农村反超城镇。监测显示,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的城乡差距,以及农村住院分娩率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异,近年来均明显缩小。

  四是卫生总费用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200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高达60%;2010年,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下降到35。5%,政府预算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分别提高到28。6%和35。9%。

  “十二五”医改攻坚破难

  问:“十二五”时期,医改将面临新的形势,体制机制性矛盾凸显。这一时期的医改将如何攻坚破难?当前医疗卫生领域最需要革除的机制性弊病是什么?

  答:当前最需要革除的是“以药补医”。这一机制推动了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造成了药品滥用,也腐蚀着我们的队伍。必须理顺补偿机制,争取“十二五”期间在全系统稳妥有序地革除以药补医弊端。今年300个试点县先行推开,力争2013年在县级医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

  其次,要全面推进支付制度改革。按项目付费制度和以药补医结合在一起,是导致大处方、滥检查问题的根源。卫生行政部门要率先推进新农合的支付制度改革,同时与医保、物价等其他相关部门协调,确定适应不同层次医疗机构、不同类型服务的支付方式,用总额预付、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按人头等支付方式替代按项目付费。

  第三,要强化新农合的风险保护机制。在普遍提高参合农民受益程度基础上,建立稳定的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今年政府对新农合的补助将提高到240元,各地区要从新增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建立省级统筹基金,用于重特大疾病保障,并与医疗救助有效衔接,使重特大疾病补偿水平达到90%左右。年底前全面实施儿童白血病等8个病种的大病保障;还要在三分之一左右的统筹地区,将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血友病、I型糖尿病、甲亢、唇腭裂等12种疾病纳入保障范围。同时,要探索利用商业保险形成多重补充保险机制,分担重特大疾病高额医疗费用。

  第四,要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要推动基本药物制度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常态化健康有效运行。要继续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进一步研究并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身份和保障待遇,不断加强乡村医生培养培训,确保基层网底不破。

  第五,要建立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发布制度,要贯彻落实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各项政策,新增医疗服务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并在政策和管理上对其一视同仁。

  第六,要创新工作方式,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创新组织领导方式,将国民健康政策融入各项社会政策;要以流入地为主,特别重视并优先解决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均等化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题。

  第七,要全面推进药品集中采购。要统一药品采购平台和采购办法,实行质量优先、招采合一、量价挂钩。要逐步将耗材、设备采购纳入集中招标采购范围,对部分专利药、高值耗材、大型设备,探索面向国内外生产厂家集中采购,对进口产品实行以国际采价为基础的集中采购。

  第八,要创新人才培养和分配激励机制。要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使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至少有一名全科医生;要建立实施住院医师培养制度;要建立特岗医生制度,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培养规模;大力培养护理、公共卫生、中医药、药剂、卫生管理等各类紧缺人才和高层次医教研人才;要提高医务人员总体收入水平,医院收支结余着重用于改善医务人员待遇。

  年度改革任务艰巨

  问:2012年将如何落实年度改革任务,为“十二五”医改开好局?

  答:要继续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300元左右,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农民人均年收入8倍,且不低于6万元。普遍开展门诊统筹。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基金,扩大覆盖病种范围。推动支付方式改革。探索提高新农合统筹层次、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经办服务。健全新农合管理运行机制,改善服务,保障基金安全。

  要巩固完善基层综合改革。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政府投入,推行一般诊疗费制度,发挥医疗保障制度的补偿作用。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落实《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推进中小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推广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

  要继续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制定2012版基本药物目录,规范地方增补非目录药品。规范基本药物采购,完善药企及药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做好农村和边远地区配送工作。对基本药物中独家品种、紧缺品种、儿童用药剂型,试行国家统一定价、定点生产。制定基本药物使用管理办法,逐步规范其剂型、规格和包装。提出鼓励基本药物优先使用的政策,不断完善基本药物监测评价体系。

  要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对改革试点城市的总结评估,确定300个左右县(市)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继续实施对口支援工作。加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管理。加快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机构分工合作机制。完善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制度,继续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继续推行优质护理服务、预约诊疗、便民门诊等惠民措施。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严格成本核算,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开展医院评审评价工作。

  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做好国家基本、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考核。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全面评估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推进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等新增项目,研究制定新周期项目实施方案。

(责任编辑:晏霏霏)

2012-01-06 09:15:00浏览3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查肝病一般做什么检查
肝病的检查通常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多种方法,旨在全面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结构变化及病因。1、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肝病诊断的基础,主要包括肝功能检查和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肝功能检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胆红素、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评估肝脏的代谢、合成及排泄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可帮助诊断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等。此外,甲胎蛋白检测对肝癌的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评估肝脏形态和结构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方法包括超声、CT和MRI。超声检查无创、便捷,可初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回声特征以及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CT和MRI分辨率较高,可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肝硬化和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此外,超声弹性成像和磁共振弹性成像可用于评估肝纤维化程度。3、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尤其适用于病因不明或疑似恶性肿瘤的病例。肝穿刺活检是获取肝组织的主要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炎症、纤维化程度,可明确肝病的病因和病理分期。此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病理学检测可进一步提供病因学信息,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或代谢性肝病等。建议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饮酒、慢性病毒性肝炎感染者或家族史阳性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筛查和影像学检查。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什么是乙肝病毒DNA
乙肝病毒DNA是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其承载着乙肝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在乙肝的发病机制、病情监测和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了解乙肝病毒DNA,对乙肝患者的诊疗和康复至关重要。乙肝病毒DNA是一种双链环状DNA,结构独特。其包含多个基因区域,如S基因区、C基因区、P基因区和X基因区等,每个区域都编码着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对于病毒的生存、复制和感染能力至关重要。乙肝病毒感染人体肝细胞后,其DNA会进入细胞核,并在一种特殊的酶作用下,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cccDNA十分稳定,能持续转录出病毒的信使RNA(mRNA),进而翻译出病毒所需的各种蛋白质,实现病毒的大量复制,这也是乙肝难以彻底治愈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检测乙肝病毒DNA定量具有重要意义。其能直观反映体内乙肝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当乙肝病毒DNA定量数值较高时,表明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传染性较强,此时患者病情可能处于活动期,肝脏受到损伤的风险也相应增加。相反,若定量数值较低,说明病毒复制相对受到抑制,传染性较弱。此外,通过动态监测乙肝病毒DNA定量的变化,医生可以评估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如果在治疗过程中,DNA定量持续下降,说明治疗方案有效;反之,若数值不降反升,则可能需要调整治疗策略。对于乙肝患者,若乙肝病毒DNA定量高且伴有肝功能异常,通常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务必严格按医嘱按时服药,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治疗期间定期复查乙肝病毒DNA定量、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指标。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肝病有什么症状和表现
肝病的症状和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消化道不适、全身乏力、黄疸以及出血倾向等。肝病是指发生在肝脏的各种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等。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具有代谢、解毒、储存能量、合成蛋白质等多种功能。当肝脏受损时,其功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症状和表现。1、消化道不适:肝脏受损后,其对脂肪的消化能力减弱,胆汁分泌减少,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会导致患者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腹胀和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肝脏疾病。2、全身乏力:肝病患者常感到乏力、容易疲劳,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导致能量代谢障碍,身体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体重减轻、发热等症状。3、黄疸:当肝脏无法正常处理胆红素时,胆红素会在体内积聚,导致皮肤和眼睛的黄染,尿液颜色变深,大便颜色发白。这是黄疸的典型表现。黄疸的出现,提示肝脏疾病已经严重影响到肝脏的代谢功能。4、出血倾向: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器官之一。当肝脏受损时,凝血因子的合成会减少,导致患者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倾向。这些症状的出现,表明肝脏疾病已经对患者的血液系统产生了影响。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检查和相关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肝脏疾病。肝病患者应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方面,如病毒性肝炎患者可使用恩替卡韦分散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等。同时,应避免饮酒和食用对肝脏有害的食物和药物。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指血液中检测到针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可能通过自然感染后恢复或接种乙肝疫苗获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存在是评估乙肝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意义因具体情况而异。对于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表明疫苗接种成功,机体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于自然感染乙肝病毒后恢复者,则提示病毒已被清除;此外,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也可能见于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后,但此种情况抗体水平通常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以抗体滴度表示,滴度≥10mIU/mL通常认为具有保护性。对于接种疫苗者,建议在完成全程接种后1-2个月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水平,以评估免疫效果。对于自然感染恢复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伴随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可与疫苗接种者区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所有感染风险。在少数情况下,即使抗体阳性,仍可能发生乙肝病毒的再感染,尤其是当抗体滴度较低或病毒发生变异时。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一个积极的检测结果,表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检测,以确保健康状态。对于抗体滴度较低者,可考虑接种加强针,以维持足够的保护力。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