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医改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聚焦医改

老龄化社会医改需要“治未病”

举报/反馈
2011-12-21 08:56:00红网

  有专家在研究了日本老龄化社会健康服务模式后指出,中国医改应当从过去的“疾病治疗”模式向“健康维持”模式转变,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护理这三个环节中,健康服务资源的投入重点应该由中间环节向前后两个环节移动。这种转变或可简化为“治未病”。事实上,这种主张在中国古代医学思想中很容易找到渊源。

  扁鹊兄弟三人都是医生,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高?扁鹊答,我大哥在人发病之前就能够看出来并治好,人们却以为他不会治病。二哥善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却认为他只会看小病。我的医术最差,只能在病情严重的时候下药,居然名声最大。其实,“治未病”的大哥医术最高。

  为什么最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中国的古代医学名著《素问》说:“病已成而后药之,犹如渴而凿井,不亦晚乎?”从患者福祉的角度说,把痛苦消灭在萌芽状态,当然是善莫大焉。以现代经济学的光来看,大病花大钱,小病花小钱,在未病的状态治病,其成本肯定是最小的。中国百姓所深恶痛绝的“看病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医疗服务缺失,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导致昂贵费用的恶性循环。

  因而,就医改而言,不仅要解决好“看病”本身的问题,而且要重视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等“未病”、小病时的系统问题。对于老人而言,“治未病”可能显得更为迫切。而且,除了预防保健服务,他们还需要必要的护理服务。护理其实也应当纳入“治未病”的范畴,护理得好,老人的健康风险就小。加大对老年人保健、护理的投入,一方面提高了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一方面将会大大降低疾病治疗环节的消耗,足以在整体上减少医疗成本。

  健康长寿应当是既长寿又健康,然“长寿不健康”已成老年人不可忽视的生存困境。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余寿中有2/3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这样的数据,表明了通过医改向“治未病”模式转型的紧迫性。

(责任编辑:王小楠)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