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秋高气爽,天地清肃,干燥少雨,谓之“秋燥”。传统医学把“燥”与风、寒、暑、湿、火合称为“六淫”,即六种致病的魁首。“燥”被认为是阴中之阳邪,其表征是津液不足,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毛发不荣等,统称之为“秋燥综合征”。
秋天,从“立秋”至“立冬”,共三个月,六个节气,理论上以“秋分”为中分线。“秋分”之前,有夏热余气,秋阳以曝,燥与热相结合,谓之“凉燥”。虽然,“温燥”与“凉燥”多用辛凉清润药,而“凉燥”,则宜用宣肺达表,化痰润燥药。
秋燥对人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传统的养生保健理念是以养阴润燥为中心进行综合治理。
首先,调节神志。保持心情宁静,以平和气血,收敛神气,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其次,起居有常。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可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舒展。
再次,加强锻炼。秋高气爽,是户外活动的好时光,各人可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锻炼,勤习吐纳,以养阴润燥,增强抗病能力。
又次,调整饮食。平时应注意多饮些开水,多吃些萝卜、芝麻、豆腐、鲜梨、柿子等食物,少吃姜、葱、蒜等辛辣之物及煎炸热性食物。身体虚弱的及慢性病,可适当进补些鸡肉、牛肉、黑枣、莲子等食物,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古籍《石室秘录》录有“先秋养阴法”,即吞咽津液,具体做法是,或坐或立或卧,全身放松,排除一切杂念,两眼微闭,口唇微合,自然呼吸,呼吸宜匀长细柔。意念肺器津液满溢,流注全身,润养肌肤、关节、脏腑。待松毕静定,用舌头搅动口腔,在牙齿的外上、外下、里上、里下,依次轻轻搅动,各九次,待口中津液满口,鼓漱十余次,然后分三次吞下,鼓漱咽津后,舌抵上腭,上下齿轻轻相叩一百次,多多益善。吞咽时,要做到汩汩有声,有意念送至脐腹丹田。咽津的同时,要结合叩齿,这样不但使口中津液增多,还能健齿益肾。据《石室秘录》介绍,若每天能抽几分钟时间,认真地做,持之以恒,就可以收到“永元燥热之病”之效。
据现代医学研究,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溶菌酶及分泌性抗体,既可助消化,又能杀菌、抗病毒,是有效的祛病健身的物质。
效果如此之佳,方法如此之简单,随时随地均可为之,又不花钱,又能保健康,咱们何乐而不为。
(实习编辑:陈维澈)
副主任医师
看大医互联网医院 中医科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深圳福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固生堂东湖分院 中医内科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重庆市巴南区李家沱土桥花溪新村14号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湖南省吉首市北吉星路21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郑州市顺河路56号
二级 专科疾病防治院(所、中心) 公立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洞大路南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向阳区德祥街348号
二级 专科医院 特色医院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西环南路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