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性学保健的古今论

性学保健的古今论


  阴阳学说的问世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在文艺作品中,人们常用桃花、“佛手”表示阴道,此外有时也用牡丹花、蝴蝶和凰(母龙)表示;阳用雄马和公羊之类的有角动物、公鸡、传说中的凤以及巨龙等表示。在美术作品中,常可见到用龙的精液与云交配来表示性交。

  中国艺术中,有关性的问题都表现得比较含蓄,甚至于根本不具有任何色情意义。譬如,有一幅国画中描绘一对夫妇在桃树下(表示性欲的唤起),凤则翱翔在一串串的牡丹花附近。另有一幅古画绘着一个初生婴儿伸着长长的脖子(表示勃起的阴茎)飞向月亮(表示女人)。

  中国对性器官的名称和性的叫法也相当含蓄。男性的性器官称为“阴茎”,女性的性器官称为“阴道”,性欲比喻成“桃花”,性病称为“梅毒”。 中国的艺术大师们不太赞成对性进行详细描写,但作品中也通过自然现象含蓄地表现性和色情主题。只有在象性知识手册之类的教育书籍中,才能见到比较真实的性知识,而且也总是故意粗描淡写,不详论。

  在传统的性知识手册《玉房秘诀》中,一开篇便首先介绍性交的宇宙学意义,接着专门介绍性交的调情、技巧的位置,然后介绍性的医疗价值,如何择妻及其有关窍门。

  中国的性知识手册比较富于情感和幻想,宗旨在于帮助男人改善性生活,使他们在性交中向阴道射精,吸收女人的阴。如果男人多次性交或长时间性交而不射精,他的阳就会吸收富集阴,并传送给大脑,使人恢复元气。然而,如果男人射精,性交则使人容易衰竭而达不到恢复元气的目的。一首古诗曾描述了男人们害怕性交时射精心情。诗的大意是:姑娘十八美如花,男人个个都怕她。尽管不见她点头,男人早就没了魂。此外,该诗还介绍男人不宜与下列女人性交:皮肤粗糙的、太瘦弱的、声音象男人的、眼充血的、身体冰凉的、头发卷曲的,等等。 古人认为:男人与多个女人性交,他就能够比始终与同一女人性交更能吸收到女人的阴,因此效益更大。这大概就是我国以往逆慰蜕霞嗽汉透蝗四涉睦砺垡谰葜弧5比唬衷诘逆慰兔遣⒉幌嘈耪庖惶子夼说男哉苎В怯爰伺越坏哪康耐耆谟诶秩ず涂旄小?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寿禄图》中,画家过分夸大了性生活的益处。从老人那幸福、安恙的神态显露出,他在性交时很少射精,因而积累了许多有益于健康长寿的阴。

  在性生活中,夫妻应密切配合。为了积累足够的阴,女人必须积极配合并注意培养性欲。这种文化乍看起来是很重视女人的价值,实际上只是把她看成是性生活的工具而已。

  从中国的性心理学概念也可揭示,手淫会刺激射精,因而于男人有损,但对女人完全无害。事实上,这种文化也为一夫多妻制家庭提供了确保性生活平安的依据。同样的道理,男性同性恋性交时不能吸收阴,也不能引起射精,阳无法释放,因而也是不妥的性行为。此外,中国的传统伦理和孔孟之道,在约束人们性行为方面也起过一些作用。

(责任编辑:梁媛华)

2008-11-03 16:19:00浏览6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口炎清颗粒是开水冲服吗
口炎清颗粒通常是通过开水冲服的方式服用。正确的冲服方式对于药物发挥最佳疗效、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口炎清颗粒由天冬、麦冬、玄参、山银花、甘草等多种中药材经现代工艺制成。这些中药成分在开水的高温作用下,能够加速崩解与溶解。例如,其中的多糖类、苷类等有效成分,在开水冲泡时,能更快速地从药物颗粒中脱离,均匀分散于水中,形成易于人体吸收的溶液状态。相比其他温度的水,开水能最大程度促使药物的有效成分释放,从而为后续被胃肠道吸收、发挥药效奠定良好基础。若冲服水温过低,药物可能无法充分溶解,部分有效成分难以释放,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发挥。从药物稳定性来看,开水冲服能保证口炎清颗粒在溶解过程中,其化学性质相对稳定。该颗粒剂中的成分在适宜的温度(开水温度)下,相互之间的化学反应能够有序进行,不会因温度过低导致溶解不充分。此外,开水本身经过煮沸消毒,可减少因水质问题引入细菌、微生物等杂质,降低在冲服过程中药物被污染的风险,确保患者安全用药。若采用未经煮沸的生水冲服,生水中的微生物可能与药物成分发生不良作用,不仅影响药效,还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在服用口炎清颗粒时,务必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适量开水冲服。一般加入150-200毫升的开水,搅拌均匀,待水温适宜后(一般冷却至40℃-50℃)服用,避免烫伤口腔及食管黏膜。若在用药期间,口腔炎、咽炎等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应及时就医,重新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