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保健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保健 > 幼儿保健

据说灌肠危险、输液危险、吃药也危险……那到底怎么退烧?

举报/反馈
2018-12-12 00:00:02医学界

  今天门诊结束后,跟门诊的实习生问道,

  “杨老师,刚才有个孩子发热才38.4℃,为什么你就让家长给他口服退热药?不是说一定要到38.5℃以上再退热的吗?

  “观察得很仔细啊,那刚才孩子的病情你还记得吗?”

  “记得一些,男孩,8岁,发热2天,体温波动在38~38.6℃之间,有头疼、咳嗽,在家口服退热药物治疗,体温能下降至正常,热退后头疼缓解,但隔4~6小时就会复发。”

  “嗯,我给你补充下,患儿就诊时还有精神疲软,略显萎靡的状况。好了,现在离去食堂有点时间,我们边走边说关于这个发热处理。”

  

  首先我们聊一下发热的概念

  “这个我知道,诊断书都写着……”

  发热分为低热、中度发热、高热和超高热。低热为37.3—38.0℃,中度发热为38.1—39.0℃,高热为39.1—41.0℃,超高热>41.1℃。

  “非常好,但是我们坐门诊的时候,这个分度就不一定要讲给病人听。

  因为门诊病人不一定每一个都具备医学知识,当你跟 ta 说:你家孩子是低热,或者是中度发热的时候,不仅会造成病人的困惑,而且很有可能造成病人家属对孩子疾病的错误判断,对于之后的诊治都会埋下隐患。

  因此,门诊我们就很干脆地判断并告诉孩子的家长,你孩子‘发热’或‘不发热’就OK了。当然我们心里还是要清楚发热的分度,因为这个对疾病诊断、病情转归的判断都是非常有用的。”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发热的“严重性”。

  “杨老师,你是指“烧坏脑子”吗?”

  “哈哈,我倒不是说这个,不过你说的情况也是有可能的噢。”

  “啊?”

  “但是这个脑子坏掉是有条件限制的。而这个限制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发热分类。

  一般来说当发热达到了超高热,而且是超过42℃以上的超高热,可导致脑细胞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的高温变性,进而发生我们说的‘脑子烧坏了’。

  但是在一般的儿内科疾病中很少会出现这么高的发热情况。”

  那社会上为什么会流传着“脑子烧坏掉”的传说呢?

  “那是因为发热只是疾病的其中一个症状。虽然有些患儿的体温没有达到42℃,但是 ta 自身的原发病却直接累及大脑而使脑实质本身遭受破坏。比如脑炎、脑膜炎、复杂性热性惊厥等。

  所以基本上,‘发热’就是个背锅侠。”

  “噢噢,明白了,那你说的严重性是指什么呢?

  “我说的严重性是指‘发热’这个症状对于患儿家属来说是很严重表现,甚至在很多患儿家属的认识中存在着‘发热就是一个疾病’这样一个误区。

  但是对于我们医生来说,发热只是一个症状,我们要通过询问、检查去找到发热背后的病因,治疗原发病才是王道。

  但这样的话,医患双方对待 ‘发热’的态度可能就会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

  所以要认识到‘发热’对于患儿家属,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而不能随随便便一句‘这发热没事的’或者‘这点体温不用管它’就把人家打发了。这样不仅不能缓解患儿家长们的焦虑心理,而且也会为后续治疗埋下隐患。”

  了解了发热的“严重性”,下面我们说下发热的处理。

  “首先是时机的选择

  虽然很多病人存在‘发热就是一个疾病’这样一个误区,对于他们来说一有发热就必须马上退热,刻不容缓。但是对于我们来说退热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发热的孩子舒服一点,对于疾病本身并没有多大影响,适当的低热反而对一些孩子的病情是有利的。

  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温度进行退热就至关重要了。于是这个时候,38.5℃退热法就孕育而生了

  其实我们的诊断书、儿科书、药理书都没有规定到底多少度才开始用退热药物,于是造成了东边医院38℃退热,西边医院39℃退热的混乱局面。后来可能有大佬觉得这样不行,于是开了个会,最后定了儿童肛温 ≥ 39.0℃ (口温 38.5℃,腋温 38.2℃)[1]使用退热药物这么一个规定。

  但是这个规定也不是绝对的,如果孩子因发热出现不舒适、情绪低落,也可使用药物退热。因此这个退热的时机选择还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因人而异。

  比如你刚才问的这个孩子,发热导致他精神疲软,特别难受。因此我综合考虑并没有等到38.5℃后再退热,而是提前做了退热处理。”

  “哦,原来如此!”

  “其次是退热的具体方法,退热的方式主要分药物降温跟物理降温两大类。”

  1 药物降温,你肯定很熟悉了,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各国权威机构对全球儿童推荐的退热药物只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2月龄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6月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对乙酰氨基酚有栓剂,对于口服不便的孩子更加方便。

  至于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使用的方法,目前最新的指南表示是不推荐的。因为不能改善舒适度,但对于交替使用的降温效果还是肯定的[1]。

  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也不对患儿家属做推荐。但对于单种药物降温的确困难的患儿,并且反复频繁高温,我觉得还是可以适当使用交替疗法。

  至于糖皮质激素直接拿来用作退热处理并不合适,现在越来越少的医生会这样做了。

  如果是已经在输液的高热患儿,适当加大液体量,也会有些帮助。

  2 物理降温包括:冰敷、酒精擦浴、温水擦浴、洗温水澡、退热贴

  冰敷比较适合高热不退的患儿,特别是退热药物使用后,仍然持续高热不退的患儿。但是,一定要注意冰块不能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不过这个方法我们在门诊并不推荐给家长,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发热孩子都适合冰敷,这算是住院时的一种退热方法。

  另外酒精、冰水擦浴也是如此,对于儿童家长我们不能作为推荐使用。

  至于温水擦浴,这个以前比较提倡,后来研究发现虽然和退热药物联用有更好的效果,但是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比如寒战、鸡皮疙瘩、哭闹等[1],因此最新的指南是不推荐的。

  但是实际门诊工作中,我有时候还是会跟那些反复体温不退,且特别焦虑的家长们提到这个方法。同时,也会告知其擦拭部位要准确,比如颈部、腋窝、腹沟股这些有大动脉的部位,而不是擦胸前后背。这样会减少鸡皮疙瘩、寒战的发生。另外动作要轻柔,因为的确有些家长特别实在,为了让孩子快点退热就拼命地擦,换谁谁都受不了。

  洗温水澡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孩子都喜欢。就是如果孩子由老人抚养的话,可能需要费些口舌说服他们。另外就是要告知洗完澡以后一定要给孩子擦干水,并注意环境温度。

  还有退热贴,这个特别流行,在门诊经常看到一排发热的孩子每个头上都贴一个。我估计家长还是怕脑子烧坏了,贴一个心里特别踏实。实际上,退热贴降温效果有限,部分患儿还会感觉不舒服甚至过敏,所以不作为推荐使用。当然如果孩子自己觉得不难受,就让 ta 贴着也没事,没必要苦大仇深地让家长拿下来。

  “那可以灌肠吗?我看我老家很流行这个。”

  “这个我是反对的,主要还是因为药物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我见过不少人是拿氨基比林、赖氨基比林等水杨酸类去灌肠的,但这些药物因为肝毒性、肾毒性太大对于儿童都是禁用的,更不要说拿来灌肠了。

  除了毒性大以外,还容易有过敏、肠道溃疡出血、穿孔、菌群失调的可能。因此,拿危害这么大的操作去退热是不可取的。就算或许有人一灌肠就好了的例子,但是这种危害一旦发生可能就是一个家庭的毁灭性灾难。”

  禁忌这么多,那退热方法岂不是很少?

  给孩子退热,要符合安全、舒适、有效的原则。

  但对于我们来说退烧的目的是提高患儿的舒适度,真正要处理好的是引起发热的病因。我们要理解孩子发热时家属的焦虑,却又不能被他们带偏了。但这么多年临床下来发现,如果上面都掌握了,倒也能应对自如。

  关键还是在于跟焦虑的家长们的沟通上,沟通得好,治疗顺利,发热不是事;沟通不好,患儿发热你头疼。”

  好了,讲了这么多,给你总结下:

  1、发热是一个症状,是我们寻找疾病原因的线索;

  2、要认识到发热对于患儿家属来说,是一个严重事情,会带来严重的焦虑;

  3、退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患儿的舒适度;

  4、退热的时机虽然有38.5℃标准法,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要做到因人而异;

  5、退热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原则肯定是安全、舒适、有效,这个是底线也是红线;

  6、跟患儿家属的沟通非常重要,特别是反复发热的患儿;

  7、食堂的大排不错,要不来块?

  参考文献:

  1.罗双红,舒敏,温杨等《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