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说到医生“职业倦怠”,大家大概都能扯出一些老生常谈——工作时间太长啦,杂事太多啦,电子病历填得要崩溃啦……
但是,前几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了一篇完全反套路的文章来谈职业倦怠,这篇文章追根溯源,指出我们现在逼逼个没完的那些因素,恐怕并不是职业倦怠的症结!
NEJM原文标题:为了打倒职业倦怠,组织起来!
更牛逼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现在医学院还没毕业……
人家以一个B.A.(学士)的抬头,就在NEJM这种挤满M.D.和PH.D.双料博士的杂志上独立发了一篇文章了。
虽然是Perspective,但也是羡煞旁人。
作者就是这位小哥,目前在读哈佛医学院,本科布朗大学,学的是地质学和拉丁语……毕业之后工作了5年才上的哈佛。
可能是因为当了5年的“社会人”,再进入医学院学习,他看问题的角度有点与众不同……
职业倦怠的起源
职业倦怠(Burnout)这个词不是从来就有的,是1970年代被Herbert Freudenberger创造出来的。
Herbert Freudenberger
Herbert Freudenberger是一名心理医生,当年他在一家免费诊所工作。他上班那会儿,还不存在什么“医生工作量超大”“电子病历填起来没玩没了”“文书工作太多”的情况。
Freudenberger当初研究职业倦怠,也并不是针对医生去研究的。但是他发现,职业倦怠在某些特定工作岗位发生率特别高——像他一样在免费诊所工作的、在治疗团体工作的、在求助热线工作的、在灾害干预中心工作的、在妇女诊所工作的、在男同性恋中心工作的……
Leo小哥指出,当年Freudenberger提出的造成职业倦怠的风险因素中,除了日常工作单一之外,还有一点是关于人格的——人们“给予”的需要没有被满足。
这句话看起来有点绕,大约就是我们想要对他人有帮助,因此来产生自我价值,这一点没有满足的话,也被认为会产生职业倦怠。
文章解释,一个医生如果常常要面对这种情况——给患者开的处方上写着“饭后服用”,而贫穷的患者根本连吃饭都成问题,即便你的药物是免费的,他也无法按你的想法去服用;或者在诊病的时候发现,患者根本穷得连保暖都做不到,而自己除了傻不拉几的写一份医嘱告诉患者的房东“切断供暖会让患者疾病恶化”之外,啥也做不了……
这样的事情多了,就会使得医生发生职业倦怠。
换言之,他认为,并不是那些疑难杂症,那些不治之症在打击人,真正让医生产生职业倦怠的是“明明可以治疗,却无能为力”——也就是,“给予”无法实现。
如果只是捞溺水者,你会累死
小哥在文章中说,自己现在念到大四,身边各种职业倦怠警告,什么揿鼠标揿到死(电子病历)、工作时间超长、感觉自己只是巨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太多官僚主义工作……
这些警告听听蛮吓人,作为一个新入行的,他也被唬住了,但是作为一个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他发现,这根本就不是Freudenberger说的那种职业倦怠……
而Freudenberger所说的职业倦怠的原因,也根本就没人重视。
小哥表示,你们不重视,那我来重视一下。
他举了一个“拯救落水者”的例子来说明医生职业倦怠的状态——
一组人出去郊游,发现河里有很多落水者,这群人纷纷跳下去开始捞起落水者。尽管他们都很努力,捞起了一个又一个的人,但是落水者还是不断的顺流而来。
捞起一个,马上又要跳下去面对下一个。最后,大家都感到很疲劳也很难受。
这时,有一个人不再下河捞人,而是沿着河岸往上游走。
大家问:“你怎么不捞了?你要去哪?”
这个人回答:“我要去上游看看,是什么让这么多人落水。”
小哥说,医生的职业倦怠就像这些不停捞落水者的人,不断的在下游重复的面对一个个落水者,每天看着病人,不断的面对在技术上可以解决却在制度上无法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考虑到上游去看看。
集体行动,别做孤胆英雄
就像上文所述,导致医生职业倦怠的无力感,来自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
小哥指出,这其中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医生往往是独自面对这些问题的。
他说,从医学院开始,医生就被有意的引导出一种幻觉,那就是“我们都是孤胆英雄”。
一方面,个人能力被强调,甚至医学院会教育学生,医生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另一方面,又给予医生一种能够扭转大局,危难时刻显身手的英雄感。
这种观念深埋在医疗圈的文化之中,对很多人来说,白大褂和处方签是个人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
但是,碰到那种“病不难治,没钱才难”的患者的时候,技术上再厉害的医生,也会被这种现实挫败。
这个时候,“孤胆英雄”的幻象破裂了,英雄没了,只留下孤独……
既然孤胆英雄不可取,那就“集体行动”来对抗。
并不是一起上上班会会诊就是集体行动,小哥在标题里就说了,要“有组织”。
他说,遇到一个贫困的患者,你呼吁把他放到救济名单上,是非常势单力薄收效甚微的。有这样遭遇的医生应该组织起来,和患者一起,去诉求一个更合理的社会机制,让贫困人群住得起房,吃得饱饭……
他解释,这就是到上游去的集体行动。这种集体组织能让医生产生归属感,不再感觉一个人在战斗,也能感觉自己正在解决问题,而不是无能为力。
可以说一箭双雕了。
医生怎么看?
对于小哥的这通分析和提议,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副教授John Kugler(M.D.)表示,小伙子相当可以,在职业倦怠的研究上,他这个提法相当聪明,他指出的问题确实是一个盲区。
John Kugler
虽然Kugler教授认为,职业倦怠可能每个医生的理由都不一样,但是集体社会行动是个好办法。他举例说,斯坦福医学院的儿科轮转课程里,就有这种项目。比如组织大家去州立法机关,集体推进一些相关的法律程序。
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Kugler教授提出,可以考虑在其他专业里也设置这样的项目,让大家多参加集体社会活动。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毕业的Dinah Applewhite(M.D.),目前在麻省总医院做住院医,对组织起来去上游还是颇有感触的。
Dinah Applewhite
这个好看滴学霸小姐姐表示,自己常常收到那些嗑药过量、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因为共用针头感染HCV和HIV的患者。过去她因为这种“明明可以阻止,却还是发生悲剧”的患者屡现不绝而感觉疲惫不堪。
她加入SIFMA (Supervised Injection Facilities–MA) 后,因为有了组织,可以和志同道合的医生团结在一起,为解决问题而斗争,能实实在在做些事,有干劲多了。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二医院 中医科门诊
副主任医师
深圳福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工人医院 中医科
主治医师
沈阳市国医中医院甲状腺科 甲状腺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固生堂国医馆 中医内科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宝丰县龙兴南路98号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湖南省冷水江市建新街52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宝鸡县虢镇西门外
二级甲等 专科医院 公立
沈阳市铁西区云峰街小六路9号
二级甲等 专科疾病防治院(所、中心) 公立
钦州市火车西站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总院:上海市黄埔区制造局路639号;浦东分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严镇路1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