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受访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 袁勇贵
“咳嗽5天还没好,是不是肺炎啊”“右上腹有点不舒服,该不会是肝病吧”“查出乳腺结节,会不会长肿瘤”……一些在他人和医生看来稀松平常的小病症,不少人会大惊小怪,不断“加码”,觉得自己得了重病。这种老把病情想严重的“毛病”,其实是“健康焦虑”的表现。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向《生命时报》记者解释说:“健康焦虑是指个体对当前或未来健康状况过度紧张,常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其原因包括:
对疾病一知半解。很多人对生理、疾病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乏鉴别疾病的能力。一旦身体出现不适,他们就用有限的知识去推测自己是什么问题,出于自我保护,本能地会“做最坏打算”,往坏的方面想,于是经常得出“我这情况好像很严重啊”的结论。
负面信息渲染。不少人一有不舒服立马“求助”网络,但“全知”的网络并不客观,经常会显示比较坏的信息。比如,网络搜索“便血”,出来的结果大部分指向结肠癌;有研究发现,若按症状搜索疾病,有一半人会被“诊断”为癌症。在这些信息的“包围”下,患者很难不感到恐慌。
另外,自身或亲友经历了重大事件或遇到严重健康问题,也会触动患者敏感的神经,引发焦虑。
躯体疾病影响。有些疾病本身会引起焦虑,如甲亢、肾上腺肿瘤等。这些病能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释放让大脑产生紧张焦虑的感觉。而这种焦虑又反过来加重患者对疾病的恐惧。
夸大疾病严重性、自己吓自己对身心都没好处,有健康焦虑的人可通过4个方面来缓解负面情绪。一是主动了解疾病,多看科学、靠谱的健康书籍来认识常见病,少到网络搜索来源不明的信息;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听专业医生的意见,不要盲目自我诊断。二是不要过度关注,太过紧张在意本身就会引发或加重病症,只要定期体检、遵医嘱治疗就没有大问题;还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或与人交流来转移注意力。三是培养开朗性格,遇事多从客观、积极的角度看,不要过于斤斤计较、追求完美,否则很难释然。四是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就不会因为“虚弱”而胡思乱想了。
袁勇贵提醒,由于越来越接近人生“终点”、不断接到朋友离世的消息、身体素质也大不如前,老人是最容易有健康焦虑的群体,家人应格外关注。建议子女平时多陪伴,尝试理解他们容易紧张害怕的特殊心理,不要在老人倾诉身体不适时表现出不耐烦;主动陪伴老人就医,让他们感到安心;老人遇到不良事件时,家人也要及时疏导,以免其钻入牛角尖;如果老人愿意,可以为其报名社区大学或老人大学,让他们有事可做,减少独处时间,防止胡思乱想。
副主任医师
看大医互联网医院 中医科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固生堂国医馆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工人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看大医互联网医院 儿科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固生堂国医馆 中医内科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三门峡市陕州南路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石家庄市长安区方北路9号
二级 门诊部 公立
江苏省苏州市城厢镇浏太路太仓电机厂西侧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中江县北大街139号
二级甲等 专科医院 民营
沈阳市大东区和睦北二路二号
二级 妇幼保健院 公立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金城大道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