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养生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保健 > 名人养生

清代四名人与茶道养生

举报/反馈
2008-07-31 09:00:0039健康网社区


  李渔

  李渔(1611-1680年),原名仙侣,号天征,后改名渔,字笠翁,一字笠鸿、谪凡。

  李渔祖籍在浙江兰溪下李村,生于雉皋(即今江苏如皋。李渔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戏曲和小说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对茶事有多方面的表现。

  《明珠记 煎茶》的剧情中,三十多名宫女去皇陵祭扫,途经长乐驿。这个驿站的驿官叫王仙客,听说他的未婚妻亦在其中,便侨装打扮,化妆成煎茶女子,打探消息。王仙客坐拥茶炉煎茶,待机而行,恰逢其未婚妻要吃茶,他便趁机而得到了会面。在其中,煎茶和吃茶成了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茶,成了促进王仙客和其未婚妻情感的重要媒介。

  李渔小说《夺锦楼》第一回"生二女连吃四家茶,娶双妻反合孤鸾命"。说的是鱼行老板钱小江与妻子边氏有两个极为标致的女儿,可是夫小江与妻子边氏有两个极为标致的女儿,可是夫妻两却像仇敌一般。钱小江要把女儿许人,专断独行,边氏要招女婿,又不与丈夫通气。两从各自瞒天过海,导致两个女儿吃了四家的"茶"。"吃茶",就是指女子受了聘礼。明代开始,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吃了"茶",就算是定了亲。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述了不少的品茶经验。其卷四"居室部"中有"茶具"一节,专讲茶具的选择和茶的贮藏。他认为泡茶器具中阳羡砂壶最妙,但对当时人们过于宝爱紫砂壶而使之脱离了茶饮,则大不以为然。他认为:“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

  他对茶壶的形制与实用的关系,作过仔细的研究

  "凡制茗壶,其嘴务直,购者亦然,一幽便可忧,再幽则称弃物矣。盖贮茶之物与贮酒不同,酒无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论。茶则有体之物也,星星之叶,入水即成大片,斟泻之时,纤毫入嘴,则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觉闷人。直则保无是患矣,即有时闭塞,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难力导也"。

  李渔论饮茶,讲求艺术与实用的统一,他的记载和论述,对后人有很大的启发。

  郑燮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对下层民众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茶是郑板桥创作的伴侣,"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板桥善对联,多有名句流传:

  楚尾吴兴,一片青山入座;

  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在他的诗书中,"茶味"更浓:他所书《竹枝词》云: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他的一首"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得到了不少文人的共鸣。

  郑板桥喜欢将茶饮与书画并论,饮茶的境界和书画创作的境界往往十分契合。清雅和清贫是郑板桥一生的写照,他的心境和创作目的在《题靳秋田素画》中表现得十分清楚: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扣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

  说起著名的龙井茶,就会想到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 弘历1711-1799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皇帝位,改号乾隆。

  乾隆是清代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多次南巡,有四次到西湖茶区,并为龙井茶作了四首诗。

  公元1751年,即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去天竺观看了茶叶的采制,作了《观采茶作歌》诗,诗中的炒茶的"火功"作了很详细的描述,其中"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地炉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几句,十分贴切准确。

  到了公元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第二次来到杭州,他到了云栖,又作《观采茶作歌》诗一首,对茶农的艰辛有较多的关注。

  诗中吟到: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关民生计勤自然

  ……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我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五年以后,即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第三次南巡,这次来到了龙井,品尝了龙井泉水烹煎的龙井茶后,欣然成诗一首,名为《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诗曰:

  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

  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呼之欲出辨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品尝龙井之茶后,乾隆意犹未尽,时隔三年,即第四次南巡时,他又来到龙井,再次品饮香茗,也再次留下了他的诗作《再游龙井》。

  另外,相传乾隆在品饮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的龙井茶后,对其香醇的滋味赞不绝口,因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这一遗地至今尚存,已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乾隆皇帝还善于品水,他有一个特制的银斗,用以量取全国名泉的轻重,以此来评定优劣。

  乾隆年高退位后,对茶更是钟爱,他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用以品鉴茶水。他饮茶养身,享年88岁,是历代帝王中的高寿者。

  曹雪芹

  曹雪芹1715-1763年,是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祖籍辽阳,先世原为汉族,后来成为满州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像

  曹雪芹一位见多识广,才气横溢,琴、棋、书、画、诗词皆佳的小说家,对茶的精通,更是一般作家所不及。他在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中,对茶的各方面都有相当精彩的论述。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提到的茶的类别和功能很多,有家常茶、敬客茶、伴果茶、品尝茶、药用茶等。

  《红楼梦》中出现的名茶很多,其中有杭州西湖的龙井茶,云南的普洱茶及其珍品女儿茶,福建的"凤随",湖南的君山银针,还有暹罗泰国的旧称)进贡来的暹罗茶等等。这些反映出清代贡茶在上层社会的使用的广泛性。

  曹雪芹的生活,经历了富贵荣华和贫困潦倒,因而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对茶的习俗也非常了解,在《红楼梦》中有着生动的反映。

  此外,《红楼梦》中还表现了寺庙中的奠晚茶、吃年茶、迎客茶等的风俗。

  曹雪芹善于把自己的诗情与茶意相融合,在《红楼梦》中,有不少妙句,如写夏夜的:“倦乡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写秋夜的"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写冬夜的"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茶在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表现,处处显得浓重的人情味,哪怕在人生诀别的时刻,茶的形象还是那么的鲜明。晴雯即将在去世之日,她向宝玉索茶喝:“阿弥陀佛,你来得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这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宝玉将茶递给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了下去。

  当八十三岁的贾母即将寿终正寝时,睁着眼要茶喝,而坚决不喝人参汤,当喝了茶后,竟坐了起来。茶,在此时此刻,对临终之人是个最大的安慰。由此也可见曹雪芹对茶的一往情深。

(实习编辑:简燕娴)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