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保健 > 传统养生

古代“养气七诀” 七气养生

举报/反馈
2017-09-21 11:36:42新浪中医

  宋代养生大家陈直曾在《寿亲养老书》书中总结出一套与“气”相关的“养生七诀”,即“一者少言语养真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古人之法,至今适用。

  少语言,养真气

  真气又叫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体的生长和发育,各个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都要靠真气来推动、激发和温煦。

  说话过多,人处于亢奋状态,气血上冲,代谢加速,消耗肺气,影响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容易疲乏无力,气短没精神,中医称之为耗气伤神。

  少言养生,就是不能随意让肺气耗散。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一天到晚不停地说话。

  戒色欲,养精气

  《黄帝内经》记载:“夫精者,身之本也。”精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密切相关,因此,保精护肾是强身的重要环节。

  精乃肾之主,纵欲太过,伤肾精,耗散精气,进而伤及其他脏腑,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促人早衰或短寿。

  因此,节欲养精是养生一大原则,切不可房事过度。

  薄滋味,养血气

  薄滋味是指饮食要清淡,多吃蔬菜、瓜果,少吃肥肉、辛辣、油腻等肥甘厚腻的食物。

  饮食过于追求“重口味”,容易导致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不利健康。但清淡饮食并不是不吃肉,而是食物的选择和摄入要尽量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

  咽津液,养脏气

  古代养生家常把唾液称为琼浆、甘露、金津、玉液,认为“津”是延年药。“古人造‘活’字,告诉人们‘舌旁有水方能活’。”

  津液指的就是唾液,是人体的精华。口水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多达500多种的蛋白质,可以消炎、固齿、助消化。

  中医认为,津液还有灌溉、滋养五脏六腑的作用。大家平时可尝试“吞津”法养生:用舌头舔唇、齿、上颚等部位或在口腔内搅动,待口水增多,在口中鼓漱吸吮后,再慢慢咽下。

  莫嗔怒,养肝气

  肝调节人整体的疏泄功能,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是促进其他脏腑气机正常升降的基础,也是维系精神情绪正常的关键

  中医认为“怒为肝之志”,经常发怒会导致肝气持续处于上行状态,肝气上逆,同时血液随气上逆,造成肝郁不疏。

  情绪与“肝火”关系极为密切,不良的情绪刺激会导致肝脏损害,而肝脏损害又会加重情绪失衡。若要肝气顺达,疏泄正常,就要“克嗔戒怒”,防止过度的情绪波动,学会用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周遭的人和事。

  美饮食,养胃气

  胃气泛指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胃功能好,吸收充分,供应到人体各个脏腑器官,血液津液的物质就充足,人体生长就旺盛,生命力自然强大。

  如果脾胃功能差,吃啥啥不香,机体得不到滋养,就会百病缠身。养胃气关键在于饮食有节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方面,“美饮食”并不等于吃好的、吃贵的,而是饮食结构要合理,每餐都要有主食、蔬菜、水果、肉类、豆类,注意营养均衡;

  另一方面,进食要规律,要按时按量吃饭,切忌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

  少思虑,养心气

  中医认为,心主管人的精神活动,心气不足就会出现心慌、乏力、自汗等症,还会导致其他脏器病变。

  现代人由于过分在意个人得失、名誉地位,有时往往思虑过多,重压之下损耗了心气。

  建议凡事不要过分思虑,更不要钻牛角尖,放松心情,以减少对心气的损耗。

  日常生活中,可多吃些红葡萄、桃子等有助于补养心气的食物;适当按摩内关、心俞、神门、足三里等穴位,对养心气也有好处。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能量,气足才能够增强抵抗力,抵御疾病,让身体健康,才能够长寿。气对人体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性,七气养生法可要牢牢记住。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