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保健食品功能:促进乳汁分泌

  母亲乳汁的分泌受几大因素的影响,有激素、哺乳的刺激作用、精神和情绪状况以及产妇的身体条件和营养状况等。因此促进母乳分泌的方法大多有下列几种:

  (一)食量充足、营养丰富

  为了防止产后少乳的发生,从妊娠期就要开始注意营养。有些孕妇害怕胎儿长得太大,在分娩时增加痛苦,所以在妊娠期限制饮食,这样会造成营养不良,影响乳腺发育,以致产后少乳。因为哺乳期母亲身体内的营养储备和膳食质量直接关系到乳汁的质和量,所以必须注意妊娠期和哺乳期的营养。在孕前营养状况不佳而妊娠期和哺乳期又摄入营养素不足的情况下,泌乳量就会下降。在泌乳量下降不明显之前,如果产妇各种营养素摄入量不足,体内分解代谢就会加大。最易观察到的是体重减轻甚至可以出现营养缺乏病症状。因此,对乳母营养有两种要求:一是为乳母泌乳提供物质基础和正常泌乳的条件,二是恢复母体自身的健康。

  (1)热量 产妇要合成1000mL的乳汁约需3800kJ的热量,其中乳汁含热量3040kJ,机体转换乳汁的效率约为80%,故需3800kJ。实际上授乳本身也需要热能。中国营养学会规定乳母每日营养热量供应量应在原有基础上增加3300kJ,为11300kJ。哺乳期的能量供给也不能太多,应以即使婴儿饱足,又使乳母逐渐恢复到理想体重为佳。有些产妇产后迅速发胖,其主要原因为热量供给过多。

  (2)蛋白质 产妇营养状况差会造成乳汁中蛋白质含量偏低。泌乳过程可使体内氮代谢加速。产后1个月之内如摄入常量蛋白质,产妇会出现负氮平衡,故应补充蛋白质。产妇膳食中增加的3300kJ热量中最好有410kJ以上来自蛋白质。体内多余的氮储存能刺激乳腺分泌,增加乳汁量。膳食中蛋白质数量、质量不足时,母体会利用自身组织蛋白来维持乳汁成分的稳定,因此对乳汁中蛋白质质量影响不大,但乳汁分泌量大为减少。我国营养供给量(RDA)规定,产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90g。

  (3)脂肪 产妇膳食脂肪的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可以影响乳汁的质量。脂肪中的必需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如22碳6烯酸(DHA)、γ-亚麻酸等对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的吸收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必需脂肪酸还能促进泌乳及影响乳汁中必需脂肪酸的含量。脂肪无RDA标准,但其所供应的热量应低于总摄入热量的1/3,即每日应大约摄入脂肪80~100g。

  (4)碳水化合物 我国无RDA标准。我国传统的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因此在正常时期碳水化合物所占热量较高,为70%~80%;在产妇的膳食中占总热量的60%~70%。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要多样化,尽量做到粗细搭配。

  (5)矿物质 母乳中无机盐的钙含量比较恒定,膳食中钙供给不足时,会动用母体中的钙,以保持母乳中钙的稳定含量。乳母钙的RDA为每日1500mg,这在日常膳食中难以达到,因此要多食富钙食物,也可以另外补充。乳母铁的RDA为每日28mg,膳食中尽管能达到,但利用率较低,因此也需另行补充以防贫血。乳母锌的RDA为每日20mg,碘的RDA为每日200μg,日常膳食不易达到,要注意多食含锌、碘的食物。

  (6)维生素 维生素供给量的多少,可直接影响乳汁中维生素的多少。膳食维生素A丰富时,乳汁中维生素A也含量充足。但维生素D几乎不受膳食的影响。维生素E、维生素B1具有增加乳汁分泌的作用。水溶性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和烟酸等,能自由通过乳腺,其在乳汁中的含量受产妇膳食的影响。乳腺还能调控其进入乳汁的量,如大量口服维生素C,使乳汁中维生素C达饱和后,再大量摄入维生素C,乳汁中的含量也不会继续增加。乳母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的RDA分别为:1200μg、10μg、12μg和2.1μg、2.1μg、100μg。其中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在日常膳食中不易达到,因此要注意合理膳食的调配。

  (二)食用促进泌乳的中草药及保健食品

  我国自古就有促进泌乳的良方,据研究表明,通草、猪蹄、赤豆等对促进泌乳很有效。而市售的保健食品多以历代良方为蓝本,又经过了人体试食的严格检验,对人体无副作用,也可以考虑食用。

  总之,产后泌乳不足或不泌乳的情况下,要针对各人的情况,选用适合的方法以求泌乳。

  一旦挑选到合适的保健品,针对性强,见效快,可以为优先考虑的方案。

(责任编辑:梁媛华)

2008-07-08 17:39:00浏览8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