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酸性体质是各种疾病的罪魁祸首

  不合理的饮食、缺乏有效的锻炼、心理不平衡均会导致体内酸碱失衡,造成酸性体质,而对于现代人来说,最主要的是饮食因素。高蛋白、高脂肪、高糖类食物吃得越多,在体内产生的酸性物质也越多,过多的酸性物质超过人体的酸碱平衡调节能力,酸性物质就会在体内累积,使人体体液的pH值下降,造成酸性体质,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一、酸性体质会破坏组织器官尤其是细胞的生存环境和条件

  我们知道,人体就像一个养金鱼的水缸,这个水缸中70%是水,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和近60兆亿细胞就生活在70%的水中。金鱼缸中的水受污染或者变质后,鱼就要生病死亡。同理,我们的体液受酸性物质污染后,细胞就要突变甚至死亡,组织器官就会发生病变,人就会产生亚健康状态或者生病。

  二、酸性体质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

  人体免疫细胞最适宜的pH值条件是7.35~7.45。在这个条件下,免疫细胞的战斗力最强,人体的免疫力功能最好,但是如果pH值发生偏差造成下降,免疫细胞的活性将大幅度降低,免疫功能将随之减弱,而一些病毒和病菌却是在酸性条件下活性最强。

  三、酸性体质与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高血黏度的关系

  引起高血压有几种原因,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由于体内氯离子偏多,氯离子就是酸根离子,过多的氯离子使体内血管紧张素Ⅰ向血管紧张素Ⅱ转化,造成血管收缩,从而引起高血压;三是由于血脂偏高,使血管硬化,造成血管腔变窄,从而引起高血压。而氯离子和血脂都是体内的酸性物质,因此,高血压和酸性体质有着密切关系。

  人体体液长期酸性化,会使体内血液某些成分发生改变,特别是血浆在酸性环境下不能有效地去除代谢产生的酸性产物,比如氨基酸分解产生的非蛋白氮、脂肪酸、过多的乳酸,尤其是脂肪酸、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等,这些酸性物质在血液中增加,使血脂升高,不仅形成高血脂,而且血液的黏度也相应增加。过多的酸性物质如脂肪酸等如果在肝脏部位堆积,就形成脂肪肝。

  四、酸性体质与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脂糖代谢紊乱性疾病,脂糖代谢紊乱,会在体内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增加肝脏和肾脏负担,破坏体内酸碱平衡,影响体内胰岛素的活性。另外,糖尿病的并发症都是由酸性体质引起的,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视网膜病变、下肢麻木、大血管病变等。

  五、酸性体质与痛风

  痛风的发生主要与体内高尿酸血症有关,尿酸是典型的酸性物质,所以痛风与酸性物质有密切关系。

  六、酸性体质与疲劳综合征

  疲劳综合征的主要表现是浑身乏力、犯困、易疲劳、腰酸背痛、精神不振等等,疲劳综合征主要是因为体内酸性物质过多,不能及时排除,沉积在肌肉组织中引起的。所以,疲劳综合征是典型酸性体质的表现。

  七、酸性体质与老年骨骼疏松症

  老年骨骼疏松症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消化道对钙的吸收功能减退,而钙从骨骼中分解增加,使体内钙的收支不平衡;另一方面是由于体液偏酸,加速了骨骼疏松。当人体体液偏酸时,血液中的血钙与酸性物质结合生成钙盐,使血钙浓度降低,为了维持血钙浓度的稳定,骨骼中的钙就会溶解补充到血液中,血液中的酸性物质越多,消耗的血钙就越多,骨骼中的钙溶解得也越多,骨骼疏松就越严重。

(责任编辑:曾慧)

2007-12-26 18:00:00浏览8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体质差爱生病怎么调理
体质差爱生病可以通过饮食调理、规律运动、充足睡眠、穴位针灸、中药调理等方法进行调理。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均衡的食物摄入量,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取,如炸鸡、蛋糕等。通过改善饮食习惯来增强身体免疫力,从而减少因营养不良导致的易感性。 2.规律运动 建议患者制定一个合理的运动计划,每周至少进行3-4次有氧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规律运动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提升机体抵抗力。 3.充足睡眠 充足的睡眠时间应保证每天晚上8时左右,尽量保持固定的入睡时间和起床时间。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利于身体恢复和修复,能有效缓解压力,提高抗病能力。 4.穴位针灸 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如天枢、气海等,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操作,一般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中医认为,针灸可调节气血,增强体质,对于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等具有积极作用。 5.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需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开具处方并指导服用,如枸杞子、白芍等,通常采用汤剂或丸散膏丹等形式。中药可通过整体调养脏腑功能,进而改善体质虚弱所致的反复感染等问题。 此外,患者平时还要注意保暖,以免受凉引起感冒。同时要定期体检,监测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体质虚弱者发病多表现为虚证吗
体质虚弱者发病多表现为虚证,其多表现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湿热证等。1、气虚证气虚证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临床表现为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在中医上,气虚证主要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等药物治疗。2、血虚证血虚证是指由于血液亏虚,不能充分濡养脏腑、经络、形体,以面色淡白、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血虚证的治疗以补血为主,常用的方药有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等。3、阴虚证阴虚证是指由于阴液亏少,不能滋润、不能制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临床表现为咽干口燥、心烦易怒、潮热盗汗、手足心热、两颧红赤、小便短赤等。在中医上,阴虚证主要包括肺阴虚、心阴虚、胃阴虚、脾阴虚、肝阴虚等。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药物治疗。4、阳虚证阳虚证是指由于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弱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色淡、舌苔白滑、脉象沉细等。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药物治疗。5、湿热证湿热证是指由于湿热内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湿热之邪内生的一种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为身热不扬,头身困重,口苦,腹胀,尿黄而短,舌质红,苔黄腻等。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甘露消毒丸、葛根芩连丸等药物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体质虚弱的患者要注意饮食健康,可以适当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小米粥、玉米粥等,也可以适当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等,从而为身体补充所需要的营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建议患者出现不适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孩体质弱容易生病怎么办
通常情况下,小孩体质弱容易生病可以通过加强营养、适当锻炼、保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服用药物等方式进行改善。 1、加强营养 如果小孩平时存在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可能会导致体内营养元素不足,从而引起体质虚弱的情况。建议小孩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保持营养均衡,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同时,小孩还可以适当进食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虾等。 2、适当锻炼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有助于促进机体血液循环,还可以增强小孩的抵抗力,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改善体质虚弱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孩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起肌肉损伤的情况。 3、保证充足睡眠 由于小孩的年龄较小,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出现睡眠不足的情况。因此,建议小孩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同时,还可以在睡前饮用温牛奶,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4、注意保暖 由于小孩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体温异常的情况。因此,建议小孩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以免引起受凉的情况。外出时可以适当佩戴围巾、口罩、手套等防护工具。 5、服用药物 如果小孩体质虚弱是疾病因素引起的,服药期间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具有补益气血的药物进行治疗和调理身体,比如健脾补血颗粒、参林健脾胃颗粒等。同时日常生活中还可遵医嘱服用玉屏风散等药物进行治疗。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做好小孩的防护工作,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小孩的衣物。如果小孩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脾虚痰湿体质会导致哪些疾病
脾虚痰湿体质可能导致肥胖症、痰湿蕴肺证、眩晕、食滞胃脘证、月经失调等疾病。建议积极就医诊治。 1.肥胖症 脾虚则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为气血,而聚湿生痰。痰湿在体内积聚,阻碍气血运行,使得新陈代谢减缓,脂肪容易堆积,从而导致肥胖。此类人群饮食上应避免过食肥甘厚味,多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等。增加运动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还可以通过艾灸足三里、丰隆等穴位来健脾化痰祛湿。建议每天煮一碗山药薏米粥作为早餐或晚餐,坚持一段时间。每周进行至少三次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艾灸可每周进行2-3次,每次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 2.痰湿蕴肺证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聚而成痰,上贮于肺,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就会引起痰湿蕴肺型咳嗽,出现咳嗽痰多的症状。此类人群饮食上避免食用生冷、油腻、甜食等生痰之品。可以用陈皮、半夏、茯苓等中药泡水喝,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也可按摩肺俞、脾俞等穴位,增强肺脾功能。可遵医嘱准备陈皮、半夏、茯苓等,用开水冲泡后当茶饮。还可以每天按摩肺俞、脾俞穴位各 5 分钟,可早晚各一次。 3.眩晕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痰湿内生,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就会引起眩晕。同时,痰湿内阻还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脑供血不足,加重眩晕症状。此类患者可遵医嘱服用一些具有健脾化痰、平肝熄风的中药方剂,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泻心汤等。同时保证充足睡眠,每天午休半小时。遇到事情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4.食滞胃脘证 脾虚不能正常运化食物,导致食物在胃内停滞,胃气不畅,就会出现食滞胃脘证,引起胃脘胀满的感觉。痰湿困阻脾胃,进一步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使症状加重。建议饮食有节制,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可以遵医嘱用山楂、神曲、麦芽等中药煮水喝,帮助消化。还可以遵医嘱艾灸中脘、神阙穴位各15分钟左右,一周进行3-4次。 5.月经失调 脾虚不能化生足够的气血,导致气血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就会出现月经推迟、月经量少等月经不调的症状。痰湿阻滞冲任二脉,影响经血的正常运行,也会导致月经不调,如月经周期紊乱、经行不畅等。此类人群饮食上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注意保暖。可遵医嘱服用一些具有健脾祛湿、调经养血的药,如参苓白术散合四物汤、八珍汤等。经期注意腹部保暖,可使用热水袋热敷。 此外,建议定期进行中医体质辨识,以便及时了解自身体质状况,采取相应的养生保健措施。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缓解脾虚痰湿的症状。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痰湿体质会引起哪些疾病
痰湿体质可能是由脾虚湿盛、痰湿阻滞、痰湿内蕴、痰浊凝滞、痰瘀互结等病因引起的,可能会导致肥胖、水肿、乏力等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1.脾虚湿盛 脾主运化水液,脾虚则运化功能失常,导致体内水湿停滞,进一步发展可形成痰湿。典型症状包括体形肥胖、舌苔厚腻、大便稀溏等,伴随表现有脘腹胀满、四肢乏力、头目眩晕等。因此可通过健脾利湿的药物进行调理,如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等。参苓白术散口服,每日2-3次,每次6-9克,温水冲匀后服用。服用四君子汤时,可将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味药材一同煎煮,取汁饮用。 2.痰湿阻滞 痰湿阻滞是指体内的痰湿邪气积聚在一起,不能正常运行和传输,从而影响气血的正常流通。这种情况会导致身体各处出现痰湿的症状,如肥胖、水肿、胸闷等。针对痰湿阻滞,可以使用二陈汤、三仁汤等方剂进行治疗。服用二陈汤时,需准备半夏、橘红、白茯苓和甘草等药材。通常先将药材捣碎研末,每次取适量,加水与生姜、乌梅同煎,去渣后温服。三仁汤则包含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等药材。煎制时,可用甘澜水慢煮,取汁后服用。 3.痰湿内蕴 痰湿内蕴是中医辨证中的一个病机概念,指的是体内的湿邪凝聚成痰,停留在脏腑经络之中,阻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典型症状为体形肥胖、腹部松软、面色黄暗,伴随表现有胸闷痰多、易困倦、身重不爽等。对于痰湿内蕴的情况,可以通过应用半夏泻心汤、香砂六君丸等中药方剂来改善症状。半夏泻心汤的服用方法是将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和大枣等药材一同煎煮,取汁后温服。香砂六君丸则是一种口服的中成药,服用时需注意剂量,一般水丸一次6-9克,一日2-3次;若为浓缩丸,则一次12丸,一日三次。 4.痰浊凝滞 痰浊凝滞是指体内的痰湿邪气凝结成块,堵塞在经络中,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引发各种病症。典型症状包括体形肥胖、咳嗽痰多、胸闷不畅,伴随表现有头晕目眩、肢体困重、嗜睡乏力等。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导痰汤、涤痰汤等中药方剂进行调理。导痰汤的服用方法通常是加水煎煮,同时加入生姜,煎至一定量后去渣温服。涤痰汤的服用方法也是加水煎煮,同样需要加入生姜,煎至适量后餐后半小时服用。 5.痰瘀互结 痰瘀互结是指体内的痰湿和血液凝固在一起,形成了病理性的痰核和瘀血,这种情况常见于久病不愈或者外伤后长期不愈合的患者。典型症状有形体肥胖、痰多色白、胸闷憋痛,伴随表现包括面色晦暗、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等。针对痰瘀互结,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祛痰止咳的治疗方法,如血府逐瘀汤、二陈汤加减等。血府逐瘀汤的服用一般需将药材加水煎煮,煎至适量后温服,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而二陈汤的加减则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药材的调整,例如治疗湿痰可加苍术、厚朴,治疗热痰可加胆星、瓜蒌等。服用时同样需将药材煎煮后温服。 建议患者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舌苔检查、脉诊以及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测定等,以监测病情变化。饮食方面宜清淡,避免过食寒凉、油腻食物,以免助湿生痰。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