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误区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保健 > 养生误区

刻意养生 小心会“养”出不少后遗症

举报/反馈
2011-11-02 00:37:00凤凰健康

  在中国科协日前主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中医与科学养生”会上,卫生部健康教育专家温长路、张国玺等提醒,张悟本、马悦凌“神话”被揭穿后,养生问题依然需要“冷”思考。比如,现在全国每年有1000多种健康类书籍,国人购买养生书籍的投入每年增加25%,但人们却越看越困惑。其实,养生不是什么复杂的事,而是人类本能的保护措施,是一种生活习惯,就像人口渴了要喝水一样。

  病症之一

  不知道该怎么做饭了

  卫生部健康教育专家温长路教授说,如何辨别养生问题,不仅老百姓困惑,也是业内、媒体界困惑的话题。养生本来属于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是老百姓自己的财富,现在却被一些人给讲杂了、讲乱了、讲烦了,同一个问题出现了若干个答案。比如,有人说菠菜豆腐可以同煮,但也有人说这样吃了就会出问题,弄得连老人都不会做饭了。现在,有5个养生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偷梁换柱,把各种说法都塞入养生。真正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养生理念,符合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并经过科学家们的提炼。可现在一些所谓的养生,很多是把过去文人著作中的一般说法或老百姓的个例拿来,冠以养生的帽子,造成养生乱象。

  二是以偏概全,抽象中医的个性化理念。天人相应观、整体认识观和辩证认识观是中医三大特点。中医会根据人的地域、习惯、年龄等,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药物、不同的剂量治疗。大家全吃一种东西,肯定会出问题。

  三是囫囵吞枣,混淆食养与食疗的概念。食养看重的是食物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价值,在用量方面不甚讲究。比如煮绿豆汤,可以抓一把也可以抓两把来煮,食疗则有严格的用量、禁忌症,把这两个概念等同,人们往往就不知该怎么吃了。比如,高血压病人多吃芹菜有益,有的人就天天吃,家里有血压低的则一口不敢吃。其实,芹菜作为蔬菜,降压作用很弱,不可能一吃芹菜血压就降低了。

  四是瞒天过海,夸大药物或食物的作用。一些养生专家出于特殊的需要,把某一种食物、药物包装成万能的,所以就会出现吃绿豆、吃泥鳅的现象。药物和食物没有最好和最坏之分,各有所长和所短。

  五是混淆是非,迎合以补为尚的观念。有人说现在有三大怪:男人全阳虚要补阳,女人全血虚要补血,六味地黄丸成了万能保健药。养生不能和进补划等号,认为补比泄好的观念是错误的,吃人参流鼻血,就是补出了问题;养就是调养、补养,包括心理因素、饮食因素、气血因素、体育锻炼因素、药物因素等。

  病症之二

  还是惦记“灵丹妙药”

  大众关注养生类节目或话题时,特别容易被一些与自身知识储备差别比较大的新鲜概念所吸引,希望只用一种方法就可解决所有健康问题。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养生康复科主任张国玺说,养生热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健康意识在提高,但养生观念却太落伍。很多人都有懒惰思想,总想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造成养生一哄而上的现象,比如吃绿豆、打鸡血、练甩手、拍手疗法等。

  养生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可归为5大类:

  精神养生。现在很多人精神压力大,到医院检查,所有的指标都是阴性,但就是睡不好觉、全身没劲、吃东西不香、头疼等,心理性疾病躯体化。广州、上海、北京对长寿老人进行的调查发现,100个长寿老人有100种活法,有长期吃素的,也有经常吃肉的,但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性格开朗、顺其自然、知足常乐

  起居养生。中医提倡睡子午觉,晚上11点之前一定要睡觉,中午睡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饮食养生。很多病都跟吃有关系,如果饮食、营养搭配合理,什么都不用补了。还有,早餐很重要。美国有一个调查跟踪吃早餐和不吃早餐的人几十年,发现不吃早餐的人在中年和晚年高脂血症状、肥胖发病率明显高于吃早餐的。

  适量运动。比较和缓的太极拳等运动,尤其适合老年人。

  药物养生。有了慢性疾病就需要药物养生,但一定记住:虚则补之,实则泄之。

1/2上一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