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酷暑正当头,许多人出现流汗过多、头晕、肠胃不适的“伤暑”症状。坊间也出现各种“消暑”方法。然而,如果方法不对,非但不能去暑,还可能因而伤身。
对策一、吹冷气要聪明吹
专家说,中医师并不是主张不要吹冷气,而是应该有正确的因应方法。比如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进出冷气房就要小心,因为他们的血管长期弹性不足,进出室内外的温差悬殊,很容易因为应变??不足而出现脑溢血(由热到冷让血管收缩太快),以及脑栓塞(由冷到热让血管扩张不及)。
所以待冷气房需讲究:
1、温度设定在摄氏26~27度左右(可用电扇维持恒温)。
2、如果办公室空调温度设定很低,寒气憋在体内,会引发冷气病,最好多喝热水提高体温,也可避免人体脱水。
3、要在室内放一盆水,以免人体在空调系统中不知不觉被“脱水”,并且天天换水,以免放太久易滋生细菌。
4、避免在冷气房中运动。邱荣鹏指出,在冷气房运动、大出汗,打开的毛孔易将风寒(邪)引入体内而造成感冒。
最好选在上班之前(约早上6点),或下班之后(晚上5、6点),太阳没有直晒,天气不会太热的时候,稍微运动一下,让身体微出汗就好。最好只到公园走走,不适合做非常剧烈、容易大出汗的运动,专家建议。
5、不过中医师们都一再叮咛,冷气最好还是别吹太久,否则汗腺调节容易出问题,骤然走向炎热户外时,身体无法正常排汗散热,就有可能中暑。
6、为了唤醒中枢神经的正常运作,常待在冷气房的上班族,应该时常站起来动一动,且不要频繁地进出冷气房与非冷气房之间,专家提醒。
不太会流汗的人可以吃一些姜,或是加葱白一起煮水喝,让身体调节趋向正常,专家建议。
对策二、吃对时间与方法
坊间也有人在谈该吃什么可降暑,但专家认为,只要多吃点寒凉的瓜果,并且在减少能量的前提下,人体自然会觉得凉下来。
专家认为吃一些滋阴的方剂,让体内的“阴液”足够,不怕被“蒸干”,反而能有“不怕热”的感觉。
究竟该不该吃冰?专家说,其实中医不是叫大家完全忌口,而是要看时间、地点及方法。比方急症发作期如气喘或咳嗽时,最好不要吃冰。
还要看吃的方法。专家提议“口含冰块”,因为冰块是慢慢溶化,降温速度不会太快,也较能持续长久。并且吃冰前可以先吃点姜片,以保护胃壁。
外在环境的因素也要考虑,如果是大热天的室外,可以多喝一些退了冰的凉水,调节温度让身体达到恒温状态。如果是待在冷气房中,就不适合再吃冰冷的东西了,专家说。
冰淇淋的问题比较多,它虽会短暂令人感觉喉头、食道一阵凉意,但后续却需要耗损身体更多能量来代谢高糖,非常不好。
时间也要讲究。医师建议想吃冰却不想造成身体太大负担的民众,可以选在正午吃。
对策三、抗暑,也要“除湿”
出汗后如果没有马上擦干,会停留在体表形成“湿邪”,阻碍汗水从皮肤里排出,令人感觉更热。而如果吃太多寒凉冰冷的食物,会影响肠胃的正常运作,让体内的湿气排不出去而更湿。
对策四、消暑,更重养心
中医理论讲的“心”,主管中枢神经、心脏血管以及情智系统,讨论范围比西医理论所讨论的还要大。
中医讲“心主神明”,就是情绪上的控制,所以心静就会自然凉。
然而他也坦言,在炎炎夏日,光靠“心静”恐怕效果不大,因为温度会令人不舒服或觉得烦燥。所以他认为养心首先要“阴液充足”,不管外在热度如何改变,心都很容易静得下来。
养心的另一个层次,是避免“心阳虚”及“心气虚”的发生。韩丰隆解释,中医理论认为“汗为心之液”,如果大量出汗,容易伤到“心气”,并且产生“心气虚”的现象。
此时,可以多吃一点“补气养阴”的方子或药材,像具有益气、生津、煞阴止汗功能的生脉饮(党参、西洋参或玉竹、麦门冬、五味子),但不适合吃人参。
(责任编辑:徐晓宇 实习编辑:蓝玮)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医科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固生堂国医馆 中医内科
副主任中医师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
主任医师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中医科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安徽省九华山
二级 专科医院 公立
潍坊市奎文区虞河路(潍坊医学院奎文校区院内)
二级甲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公立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和平公寓对面
三级 中西医结合医院 公立
四川省德阳市天山南路二段159号
二级甲等 专科医院 公立
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光荣路68号
三级 综合医院 公立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29号(海淀黄庄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