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药物性耳聋会遗传吗

  耳聋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在后天性耳聋中,药物性致聋竟占40%。而在药物引起的耳聋者中,3岁前发病为50%,7岁前可达82%。其元凶是氨基糖类药物,如硫酸链霉素、硫酸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与硫酸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及硫酸核糖霉素等。它们均能摧毁毛细胞与螺旋形神经节,从而使听觉传导系统严重受损,导致病人耳聋。医学家为了提醒人们,便将它们称之为“耳毒性抗生素”。

  长期以来,人们总以为药物性耳聋主要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所致。但近几年来,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少病人尽管药物剂量与疗程均在规定的范围内,却依然在劫难逃。例如一位患皮炎的男性病人,仅注射0.5克硫酸链霉素,迅即发生剧烈眩晕耳鸣,继而听力急速下降,出现耳聋等症。

  经追访探明,他家祖孙三代竟有17人因注射该药而致聋。;又如有9位母亲皆因用了梳酸链霉素或硫酸庆大霉素而致聋,她们的17个子女中,竟有14人用两样药物而重蹈覆辙,其中一对孪生姐妹也示能幸免。再如2位因药物致聋的老太太,在她们的38个后代中有13人难逃厄运。这是多么触目惊心啊!

  可见,药物性耳聋既具有个体易感性,又有家庭聚集性,为此,医学家作了多年潜心研究,终于探明药物性耳聋系由细胞线粒体的基因发生变异之故。

  由此可见,家庭的变异基因可能通过有病的母亲遗传给她的子孙,使之具有潜在的过敏性,此称母系遗传。如今多为独生子女,若不慎使用某些药物而引起耳聋,造成终生残疾,将会影响我们人口的素质,故不要等闲视之。

  对已发生药物性耳聋者有无治疗方法呢?据最新报道,国外研究出一种神经生长因子NF-3有助于治疗药物性耳聋。它能修复受损害的听神经,进而促使其恢复功能。同时,它还能起到保护内耳毛细胞与螺旋形神经节的重要作用。

  为防患于未然,应用耳毒性抗生素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婴幼儿禁用。若疗程较长,需定期作电测听与肾功能检查,一旦出现眩晕耳鸣、应立即停药。切忌将其用于流感、水痘麻疹肺炎等病毒性疾病。尤其是外婆、母亲、姨母、舅父等母系亲属中有对某种药物致聋者,说明该家族已具有高敏性,为了安全,其后代均绝对禁用该类药物。

(实习编辑:邓惠红)

2010-08-21 00:00:00浏览6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