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养心之法让人健康全身

  我们学习养生的精髓,就要从“养心”开始。中医养生里说的养心,不只是养护你的心脏,还有你的精神。如果“心”养的好,不能说百病全消,起码那些疾病就没有找上你的机会。我们快来学一学,养心的诀窍吧。

  养生从安心神开始

  心主神志,藏神。中医所说的“心”与西医的“心脏”略有不同,中医所说的“心”包括心脏和精神、脑力,以及与心相关的其他脏腑组织。《黄帝内经》认为,心为神明之官。

  一个人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明、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如果心主神志功能失调,就会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或者反应迟钝健忘、精神不振甚至昏迷等现象。

  在生活中,当精神紧张、思虑过度或受到惊吓时,往往会出现心神不宁甚至悸动不安的情况,有时还会有失眠、多梦等症状。西医学认为,这些症状的发生都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但缺乏好的治疗方法。

  中医从心所藏之“神”对意识活动的重要性这个角度出发,认为这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发生,是心所藏之“神”不足所致,从而运用安神的方法治疗心慌、失眠、多梦等,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平时我们在治疗各种疾病时,首先要安心神,只有把这个“君王”现代人如何宁心养神心明则神清,神清则身健。养生先养心,养心就要宁心养神。 宁心养神可以让我们摆脱无谓的烦恼,并进入一种超凡悟我的境界。

  您可以静听天籁之音。何为天籁之音?风声、雨声、鸟声、水流声皆是天籁之音。清晨,您可以听树叶沙沙的响声,听虫儿的叫声,听鸟儿的啁啾……由近及远,由低及高,由粗略到细微,所有日常的积尘、积怨、积郁、积忧、积乏,顷刻都会化作云烟。

  静听天籁是以归依自然的方式,慰藉紧张与烦恼,使之宁心养神,获得深度的休憩。稳住了,其他脏腑就好管理了。正所谓“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心的病变通常主要反映在血脉失调和神志异常等方面。心包为心之外卫,故温热病邪内陷,多为心包所受,从而出现神昏、谵妄等病候。心虚证多起于内伤,表现为心气、心血之亏虚和心神暗耗;实证多由痰、火、瘀血内阻所致。

  血脉失调:心气虚推动血行无力,如出现心悸气短、脉弱无力,宜用补益心气法。若气虚又见寒象,如肢冷、自汗、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大汗淋漓、脉象散乱,则为心阳欲脱之证候,宜用急救回阳法。

  若见心悸、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脉细,则为心血不足,治当补养心血。若血虚又见虚热现象,则属阴虚。若心胸憋闷、心前区疼痛(有时牵引肩背)、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甚则可见面青和唇甲青紫,为心血瘀阻,治当活血祛瘀。

  心神疾病:心血不足,忧郁伤神,就会出现“脏躁”病,以悲伤欲哭、躁扰不宁为主要症状,治用养心润燥法。若以失眠为主,兼见心烦、盗汗、舌红、脉细等症状,为心火偏亢、阴血不足,治用清热养血安神法。

  若热邪内陷心包,扰乱心神,出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绛、脉数等症状,可用清热解毒、开窍醒神法。若痰火扰心,出现失眠烦躁,甚至言语错乱、嘻笑不休、打人毁物、弃衣而走,即为癫狂病,可用降火逐痰法。

  其他疾病:汗为心之液,汗出正常与否与心的功能有联系,很多汗证可从心论治。若劳心过度,心血耗伤,或久病血虚,血不养心,因而心悸少眠、盗汗、舌淡、脉细,治当补血养心、安神敛汗;若心阳不足,四肢清冷,神疲自汗,治当益气温阳,佐以固涩。

  由于心与小肠有表里关系,心火亢盛,火邪随经脉上炎至舌,出现舌红或溃疡、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脉数等症状,治当清泻心与小肠之火。

  心属火脏,与夏季相通,水能克火,而冬季属水,一日中正午应夏,夜半应冬。所以心脏病多发生在夏季或日中,加重或死亡时间多在冬季或夜半。

  心脏保健宜如《黄帝内经》所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类经》也指出“设能善养此心而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而不争,与时变化而无我,则志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藏俱安,邪亦安从奈我哉”。

  另外,注意适寒温、慎起居、保持身体健康,配之以导引、吐纳等方法,使气机通畅,血脉调和,则效果更佳。

(实习编辑:吕瑞琼)

2010-07-01 00:00:00浏览5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