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海滨旅游食海鲜要谨慎

  目前正值旅游高峰期,去海滨城市观光旅游者增多。海边气温高,日照足,湿度大,因此,富含蛋白质的海产品极易变质。游客如不注意饮食卫生,就可能愉快而去,带病而归。 去海滨旅游要严防“病从口入”。

  因为个别地区餐饮卫生不尽如人意, 食品、炊具及容器有生熟不分、荤素不分,交叉污染的问题。此外,沿海居民讲究食用水产品的本色,味道鲜美,喜生食、半生食海鲜(水焯、盐渍或烧烤)。因此,在海滨旅游过程中要注意预防以下三种食源性疾病。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中,在食盐浓度3%-3.5%的液体中生长良好,故曾称致病性嗜盐菌。该菌不耐热,80℃时1分钟即杀灭,对酸的抵抗力也较弱,在食醋中1分钟死亡。该菌的检出率为带鱼41.2%-95.4%;海蟹94.1%,蛤蜊22.5%-93.4%,墨斗鱼17.5%-93%,黄花鱼15%-45%,对虾43.3%、小白虾100%。

  渔民带菌率为34.8%。主要中毒食品是海产品,包括生食小白虾或咸鱼、虾酱,其次是咸菜等。此病潜伏期一般10个小时左右,主要是急性胃肠炎症状,重者出现血小便、脓血便,吐泻严重者失水过多可引起虚脱并伴有血压下降,需要与菌痢、霍乱鉴别。

  ■感染性腹泻病 感染性腹泻病,包括各种肠炎、痢疾伤寒、霍乱及寄生虫病。生食、半生食水产品极易发生这类疾病。卫生防疫部门四季均可从甲鱼、牛蛙、蟹、虾、螺、贝类检出霍乱弧菌。食生鱼片、冰虾、甲鱼血、螺蛳、生蟹均可感染霍乱。

  该病的特点为急性水样腹泻、无腹痛、不发热,潜伏期为数小时至5天。如感染细菌性痢疾,会高烧、腹痛、肛门有下坠感,有黏液脓血便。

  ■有毒鱼类中毒 国内毒鱼约有170余种,按含毒部位和毒素的性质,毒鱼有豚毒鱼类、含高组胺鱼类、胆毒鱼类、肌肉毒鱼类、毒贝类等。食青皮红肉鱼类(鲭鱼、鲐鱼、秋刀鱼、金枪鱼、沙丁鱼等)容易中毒。

  这些鱼类如果保存不当被细菌污染后,鱼体的蛋白质可能被分解而产生大量组胺及其它有毒物质,人们食入这类被污染的鱼,10分钟至3小时之内会引起鱼组胺中毒。可出现头晕头痛、面红、胸闷气短口干、心跳快、血压下降等。有时出现荨麻疹、眼红、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其他毒鱼、毒贝中毒以神经症状为主,可导致死亡。

  ■安全度假忠告 要想安全、健康地度假,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尽量在驻地宾馆、招待所或度假村用餐,如非要在海边餐馆午餐,嘱咐餐馆不吃凉拌菜和海鲜。

  2.少食海鲜,不生食海鲜。不能在海滩和农贸集市上购食烧烤海产品。

  3.如果旅行社安排海鲜餐,游客要注意:

  (1)饭前便后要认真洗手;

  (2)一定要注意海鲜是否干净、新鲜,是否彻底加热、蒸熟煮透。如果有异味,疑变质或发现半生,应立即停止食用;

  (3)海鲜要就着食醋(加末)、生蒜吃,能起到一定杀菌作用;

  (4)吃海鲜的同时,少喝或不喝饮料,以免破坏、冲淡杀菌屏障———胃酸。同时,不能暴饮暴食;

  (5)有胃病溃疡病、胃切除者或血型为O型者不要食海鲜,因为此类人群比较容易感染霍乱。

  4.去外地海滨旅游时,要自备黄连素、氟哌酸、思密达、口服补液盐等药物。白天多饮凉开水,夜间保证睡眠,以防抵抗力下降。一旦误食变质海鲜,出现中毒症状要立即去驻地医院救治。

(实习编辑:朱燕梅)

2010-04-25 00:00:00浏览9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