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长寿是人类不遗余力所追求着的方向。然而我们长久的坚持,就在于目标的难以实现。为什么我们无法如己所愿地长寿呢?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或许好,或许坏,它们在发生的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心情。专家说,心的不健康,就是我们不能长活到白头的原因。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科学家通过测算,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20岁左右或可能更长一些,可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活到这个岁数呢?
因为人的寿命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干扰和制约,诸如饮食营养、生活方式、居住环境、遗传因素以及有害物质和病菌对人体的侵害等等。而促使人发育成长的社会和心理条件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健康和寿命。心理的健康反过来可促进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并且进一步促进身体各器官的健康。
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与躯体内脏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共同维持着人的身体健康,当任何一方面发生障碍都会引起疾病。发病后心理因素与躯体因素互相影响,促使原发病加重或复杂化,形成恶性循环。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与生物因素相比,往往会更有意义。
经过近百年的反复论证后,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才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还要求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正常的社会适应”的健康标准。过去,临床医生,不仅对精神病、心因性疾病、功能性疾病感到茫然和处于窘境之中,就连对病因和病理都比较明确的躯体疾病,特别是对有些慢性病也感到困难和棘手。一些病人经过高精尖仪器检查“无异常发现”,而病人又确实感到“异常痛苦”时,医生往往冠以“神经官能症”的诊断,这是由于过去长期躯体医学优越和精神医学危机所造成的恶果,无疑严重影响到对疾病的治疗和寿命其延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剧烈竞争和人际关系复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和社会心理应激增强,疾病谱和死亡顺位发生了改变,导致心身疾病异军突起,几乎占人类疾病总数的50%~80%。为力求解决临床医学的窘境,随着现代医学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的急剧转变,现代心身医学才受到重视。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并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变化的疾病。它不同于生物、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例如肺炎、骨折、烧伤等,也不同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如神经衰弱、焦虑症等。心身医学是针对过去难以诊断的疾病进一步明确诊断,对过去难以治疗的疾病得以综合治疗。
属于心身疾病范畴的病约200余种,常见的有心因性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等,调查认为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愤怒、沮丧等在病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血管系统的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及预后与愤怒、严重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及过分运动、好斗、易激动等性格特点有关。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病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其中社会心理应激、紧张、受挫都具有临床意义。消化系统的消化性溃疡与精神紧张有关已早为人知,生理试验也得到证实。又如内分泌系统的肥胖症、神经性厌食、糖尿病,泌尿生殖系统的阳痿、早泄,神经系统的偏头痛,皮肤科的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某些癌症等均属心身疾病,皆不可忽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可见当疾病发生时,除了积极接受躯体治疗外,人们还应调整、平衡其心理社会功能和行为对疾病的影响,以增强个体适应能力,方能防患于未然。
心身病症的患者,应配合医生的疏导、解释和接受心理治疗,调整生活习惯,解除焦虑、紧张或愤怒的情绪,以心理干预进行心理治疗。“心病还需心来医”,当患者处于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方能促进健康恢复,对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呢?首先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志,即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的耐受能力,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注意力是否能集中,心理创伤后的康复能力。为了健康长寿必须保证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应该从小培养,并且从青、中年起就要讲究养生之道,这样进入老年后,在遇到离退休、生病、亲人亡故、家庭矛盾等重大生活事件,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情感,较快地从打击中恢复过来,建立自信心,保持心理平衡,控制和调节好情绪,摆脱空虚。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摈弃过多的欲望和忿怒。平时应乐观开朗,消除敌对情绪和自大、逆反、怀旧、自私、贪婪等不良心理。坚持参加各种有益的脑力和体力活动,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步,以保持完整、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人才能健康长寿。
(实习编辑:吴日途)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 中医科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
主治医师
沈阳市国医中医院甲状腺科 甲状腺
主任医师
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工人医院 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