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一、加拿大最新研究提示:血小板高,肿瘤风险大
血小板是自然界中只有哺乳动物血液才存在的一种细胞,也是最小的血液细胞,过往人们将血小板当作“止血神器”,但是却有研究发现了血小板存在的潜在风险。
血小板产生于骨髓,当骨髓中的巨核细胞成熟后,细胞胞浆裂解就会产生胞质。一旦人体出现创口,这些胞质就会迅速聚集在创口,凝聚成松软的止血栓子。随后不断变得坚实,同时加速血凝作用,因此被称作血小板。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方面功绩斐然,那么危害之说又从何而来呢?医学界刊物《美国临床内科综合类期刊》上此前发表了一项由加拿大学者主导的研究,该研究容纳了加拿大2007-2017年共891万居民的血常规数据,并持续随访至2018年底。
在进行数据综合和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10年随访期间,5.6%的对象确诊首发原发癌,同时癌症确诊前6个月内出现血小板计数猛增情况的人群比血小板数据正常人群患上实体肿瘤的风险增加2.32倍。
其中卵巢癌、肠癌、肺癌、胃癌的发病风险分别是血小板正常人群的4.62、4.38、4.37、4.27倍,前列腺癌和乳腺癌风险也有所升高。
之所以会有如此差异,研究者分析,血小板计数和部分癌症发作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许可以当作部分癌症的标志。
而如果该观点在之后的深入研究中得到证实,发掘出血小板变化和癌症之间的确切联系,那么血小板就有可能成为未来人们进行癌症筛查的又一手段,即使在当下,关注血小板变化,也可以为人们预防癌症风险提供参考。
二、血常规检查可以查出癌症吗?
既然血小板计数可以作为发现癌症的指标之一,那么血常规检查是否能查出癌症呢?
血常规,顾名思义,是一种针对血液的常规检查,而人体血液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细胞和液体,血常规检查的指标主要有: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血沉、中性粒细胞比率、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等等,通过对细胞的数量、形态的变化和其它指标的综合分析和对比就可以发现病灶的痕迹。
一般来说,血常规检查最容易暴露的病灶就是和血液相关的血液类疾病,比如:贫血、出血性疾病、感染、白血病、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等。此外,还可能反映出炎症、风湿类疾病、结核病、肿瘤骨髓转移、心脏病、肾病、烧伤、过敏、长期外源性激素、寄生虫、大手术、重金属中毒、脾病变或切除、骨髓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紫癜等等疾病。
很多人认为人体最重要的就是血液,肿瘤也是一种细胞,血常规怎么可能发现不了呢?首先,绝大多数的癌症患者,血液基本都很正常,癌症早期不会引起血液异常。其次,血常规的检查方向主要就是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没有涉及到癌症这方面,检查的方向不同。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血常规是发现不了癌症的,除非一些特殊的癌症,比如:白血病等血液性肿瘤或者癌症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经出现了营养不良、骨转移、骨髓抑制等特殊症状,导致患者的血液出现了异常情况。
三、肿瘤标志物上升,说明得了癌症?
现代医学对癌症的研究到达了一定阶段,研究成果也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很多人都听过肿瘤标志物的说法,似乎肿瘤标志物代表的就是肿瘤,但其实检查出肿瘤标志物未必就是癌症。
肿瘤标志物是存在于人体血液中,一种和肿瘤有所关联的化学物质。当人体免疫反应对癌细胞进行“制裁”,肿瘤细胞表面或内部就会分泌出这种物质,导致其进入体液、组织或血液之中。如果重复这个过程,当该物质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就能够检测出来。目前医学界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有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CA125、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糖类抗原CA19-9等等。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国际诊疗中心早癌监查部主任张晓东表示,人体内肿瘤标志物的产生和增加并不只是肿瘤的“功劳”,健康细胞其实也会分泌,只是产生的量极其微小,而且睡眠、饮食、吸烟、酗酒、经期、妊娠、炎症等出现异常,也会导致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变化。有调查发现,只有90%的人肿瘤标志物处于正常水平。
也就是说,肿瘤标志物和癌症之间不是百分百的因果关系,比如AFP甲胎蛋白水平异常有可能和肝炎、怀孕、肝癌、生殖系统癌症等有关系,临床上甲胎蛋白水平异常和肝癌之间几乎被完全挂钩,但是肝癌确诊患者中,甲胎蛋白阳性率也只有79-90%。不同类别的肿瘤标志物也不会指向特定的癌症,有可能某种癌症会引起多种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比如肺癌就可能引起NSE、CEA、SCCA、CY211 、CA125等异常。
临床上可以采用多肿瘤标志物联合监测来提高癌症筛查的准确率,比如肺癌主要肿瘤标志物筛查CY211、NSE、CEA3种,辅助检查CA125、SCCA。此外,家族性癌症遗传人群肿瘤标志物水平异常、肿瘤标志物单次结果超过上限、多次检查结果持续上升等3种情况要警惕。
无论如何,肿瘤标志物的指标非常重要,它可以让人们捕捉到癌症信号,再结合患者的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综合判断就能够将肿瘤一网打尽。
四、确诊癌症,需要找对检查方式
目前的医学技术对大部分的早期癌症都可以进行全面治疗,达到根治、治愈的目标,但是面对中晚期患者仍然存在很大风险,因此癌症的发现和诊断一定要早,找准检查方法就很重要了。
癌症不同于一般体检,不是广撒网就可以了,最好根据患者的高危因素、症状、年龄、职业暴露等综合判断,进行针对性的筛查。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会长石远凯介绍,医学界为了提升大众筛查癌症的效率和准确性,制定了“1+X”的癌症筛查原则,其中“1”指的是常规检查,“X”指的是对高危人群展开的癌症针对性检查。
以常见的几种癌症为例:
胃癌筛查以胃镜+胃功能检测(G-17、PGⅠ、PGⅡ)+呼气试验(幽门螺旋杆菌)为主,有不良饮食习惯或患有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慢性胃病的人群,45岁开始3-5年做一次,胃癌高发地区50岁以后定期筛查。
肺癌:低剂量螺旋CT+肿瘤标志物,高危人群优先选用32及以上多层螺旋。
肝癌:超声+甲胎球蛋白+乙肝、丙肝、肝纤维化检测,乙肝、丙肝、肝硬化等人群最好每6个月检查一次。
结直肠癌:肠镜或无创肠基因检测,如果大便潜血试验检测二次检查都是阳性者,应做肠镜检查。
乳腺癌:钼靶+超声,女性40岁前1年1次超声即可,40岁以后要重视,1年1次超声、钼靶联合筛查。
宫颈癌:阴道镜+HPV(人乳头瘤病毒)+TCT(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女性30岁后有性生活的最好每年一次,3年检查结果均无异常,可延长至3年一次。
总结:人体是一个奇妙又复杂的世界,人类对它的探索仅仅只是踏入征途,远没有到达终点,尤其是在面对癌症这样艰难的挑战时,更是充满了未知。幸运的是目前人们已经掌握了预防和筛查肿瘤的方法,未来随着血小板研究的深入,或许人们也可以通过血小板的异常发现癌症的踪迹。
参考资料:
[1]《加拿大最新研究提示:血小板高,肿瘤风险大》.生命时报.2022-05-12
[2]《3分钟看懂血常规化验单》.大河网.2019-09-26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副主任中医师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
主任医师
济南市中医医院 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
上海市同济医院 中医科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固生堂东湖分院 中医内科
主治医师
沈阳市国医中医院甲状腺科 甲状腺
二级甲等 妇幼保健院 公立
百色市民生街升平巷30号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仙游县龙宫巷2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鞍山路01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绥芬河市青云路与文化街交叉处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西里6号
二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公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城中中路9号(河池市宜州区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