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中国古代,大概也是有肝癌的。当然,还没有从出土的尸体中发现过肝癌。
从中医古籍中,可以发现一些类似有癌征候的描述。在中医最早的一些书籍中,描述一种叫“息贲”的病,它的征候是:“在右胁下,覆大如杯”。还有一处叫“肥气”的病,也是“在胁下,若覆杯”。很可能都是描写肝区的肿块。
至于肝癌常见的其他症状,像黄疸、腹水,中医书中也早有描述。黄疸都归于“黄疸门”中,腹水则称为鼓胀。
中医历代的书籍中,还有一些医案,也很像肝癌。大约在元代,十三世纪时,有一位名医叫罗天益,他治疗过一位病人。“病积”,也就是有腹部肿块的意思。症候是“脐左连胁如覆杯”,有一个较大的腹块。“腹胀如鼓,有青络脉,喘不能卧”,指出腹水很多,已经不能睡平,腹壁可见明显的静脉。“自利完谷”,腹泻得厉害。“日晡潮热、夜有盗汗”,很像肿瘤热。肝癌的肿瘤热,常见的就是下午发热,夜间大汗出。
再举一个例子。清代雍正、乾隆时一位医生,叫陈士铎,他记载了一个病例。病情是“胁痛之极,手按痛处不可忍”,还有“两胁胀满”、“发寒、发热”。他称这种病叫“肝痛”,认为是“肝叶生疮”。当然,都没有病理,那时候也不会有。事实上,原发性肝癌没有经过探查而要有病理证实,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的事。尽管没有病理,但症候是像的。更重要的是,治疗这类病的一些原则,确实还在目前的临床上应用。
上面所举罗天益的一个例子,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治疗原则,叫做“养正积自除”。这是在金元时代,他们那个学派所提出的一个观点和治则。
治疗肿瘤,中医有很多治则。而治疗肝癌,“养正积自除”是最主要的一个治则。为什么呢?可以再引一段罗天益的话:“养正积自除,犹之满座皆君子,纵有一小人,自无容地而出,今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而且《内经》云,“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满实中有积气,大毒之剂尚不可过,况虚中有积者乎?”
多数肝癌病人,确实就是“虚中有积”。也就是身体脏器虚损,而又有“积”――癌肿。癌病人的虚,在其初起和中晚期,以脾虚为主。因此健脾治疗,在肝癌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脾虚,所以有胃口不好、消化不良、腹泻便溏。脾虚会引起“气滞”,而有腹胀、胁痛等。脾虚气滞又会引起“湿”、“热”,而有肿瘤热、黄疸之类。也会有“血瘀”,而有肝区疼痛,手不可按的情况,已是相当后期了。治疗就是根据这些病机变化。以健脾为主,同时再配合理气,或者化湿、清热等药物。
(实习编辑:陈俊琦)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佛山固生堂国医馆 中医肿瘤科
主任医师
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肿瘤科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肿瘤科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妇科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福州中医门诊 肿瘤科
二级 专科医院 公立
北京市宣武区新安北里二巷20号
二级甲等 妇幼保健院 公立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天桥路287号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沈阳市新城子区贵州路25号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山西省保德县城关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东风南路336号
二级 综合医院 特色医院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西五路87号(省政府北门斜对面,革命公园以西200米);旁边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