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癌症 > 抗肿瘤药

抗肿瘤药物引起的手足皮肤反应及处理

举报/反馈
2019-07-19 00:04:39医脉通


  抗肿瘤药物一方面是与患者一起对抗肿瘤,但另一方面伴随的还有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手足皮肤反应、心脏毒性等。本文将着重阐述抗肿瘤药物引起的手足皮肤反应及处理方法。

  01

  临床表现

  手足皮肤反应主要表现为手及足底部红斑和感觉异常。早期表现为手掌、足底、指/趾端出现感觉异常或有刺痛感,有的患者会出现麻木、红斑,可伴有皮肤增厚、粗糙,严重者出现脱皮、糜烂伴重度疼痛感[1]。用患者的话来描述便是“烂手烂脚”。受力区域症状相对严重,同时也受剂量的影响,停药后症状会明显好转。手足皮肤反应多见于氟尿嘧啶卡培他滨多西他赛,以及一些抗血管药物如阿帕替尼、安罗替尼等[2]。其中以口服卡培他滨发生率最高,卡培他滨所引起的手足皮肤反应发生率为22%-60%[3],一般发生于化疗的第一至第二周期。

  02

  作用机制

  传统化疗药物造成手足皮肤反应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一种观点认为手足皮肤反应是一种发生在手掌、足底部的炎性反应。该反应受COX-2酶的过度表达影响[4]。

  另一种理论认为手足皮肤反应多发生于手足部,可能与其解剖特点相关。手足部分布较多的汗腺,汗腺属于有导管的外分泌腺,里面的分泌物不进入血液,但能从导管排出。随着抗肿瘤药物在汗腺的积累,进而引起手足皮肤反应[5]。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手足部是受力较多的部位,在运动中更容易损伤小血管,导致不良反应的加重[6]。抗血管药物引起手足皮肤反应的机制可能与药物本身相关性较大。抗血管药物多强效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EGFR)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PDGFR) ,破坏血管修复机制,手足部作为受力较多的区域,血管更容易被破坏,药物分布至手足部皮肤,加重不良反应的发生[7]。

  03

  处理

  建议患者穿着宽松的鞋袜及手套,同时避免创伤性活动、皮肤压迫或摩擦、阳光照射及热水沐浴,每日可多次予以乳液润滑保湿。出现红肿时涂抹含激素的软膏。卡培他滨引起的手足皮肤反应,可使用维生素B6减轻症状,也可在用药前预防性的使用。有研究显示COX-2抑制剂如西乐葆可以预防手足皮肤反应[8]。当手足部皮肤出现增厚时,涂抹尿素软膏可有一定的作用,当然最重要的是根据严重程度减药甚至停药,详见表1。

  定义

  处理

  1级: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感或不伴疼痛的轻度皮肤改变或皮炎,如肿胀、红斑、过度角化。

  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日常生活中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不需要做治疗药物剂量的调整。

  2级:伴疼痛的皮肤改变,包括肿胀、红斑、水泡、皲裂、脱皮、出血和过度角化,影响工具性日常活动。

  可局部使用2.5%氢化可的松软膏或红霉素软膏;涂抹保湿霜;口服维生素或西乐葆;可适当行治疗药物剂量的调整。

  3级:严重的皮肤改变,包括水泡、湿性溃疡、皲裂、脱皮、出血和过度角化,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止痛处理及局部用药治疗,合并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若治疗2-4周后仍未缓解,则考虑暂停用药或终止治疗。

  04

  总结

  抗肿瘤药物带来的皮肤不良反应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导致患者减药或停药,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临床医生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相关反应并及时进行处理,给予肿瘤患者充分的人文关怀。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