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临床实践表明,肝癌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但在肝癌治疗中临床工作者常常对这些差异考虑较少,更缺乏相关方面的系统研究,以致影响治疗效果。1995年以来,广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系列研究,在国内首先报告了肝癌DNA倍体和nm23-H1、P53癌基因蛋白表达的联合研究,证实这三项指标与肝癌的预后有密切关系;首先报告肝癌病人脾静脉血的免疫状态,为肝癌病人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数据;对广西肝癌病人的肝动脉变异情况,广西青年人肝癌以及直径小于3厘米的小肝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了研究,使肝癌的治疗方法更合理、更有效;报告了TIL细胞的分离培养和抗癌活性研究,证明了TIL细胞对肝癌细胞有明显的杀灭活性,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报告了抗癌药敏感试验在肝癌个体化治疗上的应用,对抗癌药物合理筛选具有指导价值。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确定了实用可靠的肝癌个体化治疗指标,建立了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
(实习编辑:黄熙琳)
主治医师
成都高新宝芝堂中医馆 中医肿瘤科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科
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 肿瘤科(内一科)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佛山固生堂国医馆 中医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