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一个长期以来的热门话题。中西医对肿瘤认识和策略的异同;对中医防治肿瘤认识的几个误区;何为肿瘤治疗的最佳方案。
中西医均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开始探索克癌,西医在近200年获得重大突破,成为克癌的主力军,中医亦成绩不俗。
“病人”是中国的专有名词,包括病和人。《说文解字》说“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在古代疾和病不同,疾较轻,病较重。上古时,“病”指身体内部的病变,属内科之病;“疾”则表示人体的刀剑外伤,是外科之病。现代已将疾和病放在一起,不区分内外科。《说文解字》又说“人者,天地之心也”,是万物之灵。“病人”就是万物之灵患上了疾病。这个复合词里,人是主体是重点。
由于中西医对肿瘤认识角度不同,所以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疗效评估也不同,由此可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首先是对肿瘤的认识。从西医而言,在公元前1600年埃及纸草文上就有关于肿瘤的记载,距今2500年前西方医学之父——希腊人Hippocrates就描述了胃和子宫中的恶性肿瘤,并称之为“Cancer”。之后1000多年中,关于肿瘤本质的认识并没有新的提高;近200年来,西方现代医学对肿瘤的认识迅速发展:19世纪有了化学致癌说,20世纪又提出过病毒致癌说和物理致癌说,上世纪中后期分子肿瘤学更是从DNA损伤、基因突变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癌症发生理论和学说。
我国早在公元前2000年的殷周甲骨文上就有“瘤”的病名记载,之后的《周礼》上载有“肿疡”,目前在日本、朝鲜和韩国,仍用“肿疡”表示肿瘤。之后1000多年中,中医和西医一样,对肿瘤的认识一度停滞。近100多年随着西方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以及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我们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对肿瘤认识的进步也称得上是突飞猛进。
整个认识过程中,中医较偏重于“人”,西医更偏重于“病”。因此治疗、诊断的方法有差异。中医望闻问切,掌握的是整体信息。西医则更多地从肿瘤局部,如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方面入手,B超、CT、核磁共振、纤维内镜等技术的发展,无疑提高了肿瘤检出率和诊断率,为早防早治、改善患者愈后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西医治癌的三大法宝——手术、化疗、放疗正遭遇困惑期,生物基因疗法尚在探索中。全球目光转向中医药。
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西方现代医学有三大法宝:手术、化疗、放疗,近几十年又增加了生物治疗。但在突破上均遇挑战。
1809年,美国人Dowell切除了一个重约9.9公斤的卵巢肿瘤,外科手术从此被引入肿瘤治疗。1882年根除乳腺癌,1910年切除脑瘤,1933年切除全肺等,上个世纪,随着乙醚麻醉和外科消毒法的应用,肿瘤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导。但是,目前手术治疗已进入平台期,很难通过手术的进步来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只能随着手术方法改进、器械更新,减少肿瘤手术的部分副作用。
1865年,Lissauer首次用含亚砷酸成分的砷制剂治疗白血病,成功开辟了化学药物治疗肿瘤的新路径。近20年来,随着各种靶向药物的发现,个别的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等完全可以通过化疗来根治。
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不到10年临床就用上了放疗。1940年开始,放疗普及。随着放射医学、影像医学的发展,伽玛刀、立体放疗机和近年来兴起的粒子放疗的应用,很多局限性肿瘤经放疗后可以根治。但化疗、放疗对正常细胞有杀伤作用,骨髓抑制、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大,“敌我不分”的缺陷限制了其临床的应用。国外一代代新的化疗药物研发出来,临床效果并不见得比以前的药更好,主要是改善了化疗的副作用,疗效是否提高还待循证进一步落实。
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免疫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肿瘤的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一些生物学物质,直接或间接来干预或修饰肿瘤细胞,提高人体免疫细胞活性。1997年,第一个靶向治疗药物Rituximab (利妥昔单抗)在美国上市,一改昔日化、放疗中“敌我不分”的局面,其“精确打击”很好保护了人体。但肿瘤是一个多基因、多靶点、多环节的疾病,所涉及的受体众多,很难用某种单一的药物来根除。所以它终因未触及肿瘤根本病因,始终无法替代传统的三大疗法。
因此,受对肿瘤认识的角度、认识方法论的影响,西医一系列的治疗手段,走到了一个困惑期或平台期。
副主任医师
福州中医门诊 肿瘤科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妇科肿瘤科
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 肿瘤科(内一科)
主治医师
杭州种福堂中医医院 中医肿瘤科
主任医师
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