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但是人与人的交流,尤其医患沟通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存在误解。对患者如何更高效跟人文的沟通呢?“讲感受、问需要,进行非暴力沟通,适用于叙事医学四关系的建立”。2022年11月5日上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医学部叙事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叙事医学》杂志副主编郭莉萍教授为大家带来《非暴力沟通与叙事医学四关系》的精彩学术报告。
作为国内叙事医学首倡者,郭教授系统地把叙事医学引入我国,在叙事医学和医学人文教育领域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此次学术报告,郭教授把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引入叙事医学,得到与会同行的一致肯定和赞赏,引起广泛的讨论和深入思考。
郭教授围绕培养和实践叙事能力的“22334模型”,即“两工具”、“三焦点”、“三要素”、“四关系”和非暴力沟通,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并报告其团队在非暴力沟通和叙事医学领域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叙事医学借助“两工具”关注文本和反思性写作,进而反思医学实践和医患关系,培养叙事能力。叙事医学区别于生物医学的“三焦点”,即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对于他人的共情和个体在医疗过程中的情感经验。实践叙事医学“三要素”关注患者,倾听疾病故事,赋予意义,并最终获得归属关系,达成医务人员与“病人”、“自我”、“同事”以及“社会”的四方面复合信任关系。
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具体的沟通方法,包括“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通过“摆事实、提请求、讲感受、问需要”,可以有效的完成非暴力沟通,其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满足自己,而是帮助双方建立坦诚和有同理心的关系。团队调查分析显示,66%的医生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纠纷,其中51%为语言暴力,医患双方互施语言暴力是导致医患沟通恶化的罪魁祸首。郭教授指出,通过评判、抱怨、贴标签等方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时,很容易启动对方的自我辩护和反抗机制;说出自己的感受会更容易得到他人善意的回应。
叙事医学的四关系包括医生与患者、医生与自己、医生与同事、医生与社会的关系。叙事医学的核心就是关系建立,而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共情、建立连结、避免负性情感,这恰恰是叙事的三焦点。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深度聆听的方式,体现的是不伤害、尊重、赋能的思想,适用于叙事医学四个关系的建立。
医疗需要温度,肿瘤世界的温度更为重要。叙事医学用讲故事方法让患者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生命和死亡。郭教授的精彩学术报告,为大家进一步梳理叙事医学相关理论,拓展非暴力沟通与叙事医学的关联,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更好践行叙事叙事提供更加夯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手段。
主任医师
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肿瘤科
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 肿瘤科(内一科)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暨老年肿瘤科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肿瘤科
主任医师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肿瘤科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华山路81号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周口市七一西路33号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陕西省泾阳县泾干镇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环城西路8号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定沈路739号
二级 专科医院 特色医院
天津市河东区津塘路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