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科学家研究的资料,分析了一天24小时里,人体生物钟的运转和人体生理机制出现的相应的变化。
在每天的不同时段其学习和工作效率是不同的,有时会感觉大脑灵活,有时又会感觉大脑不开窍。当了解了人体生物钟在一天中的运行情况后,按照人体生物钟的节律来学习,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的调节,其学习效率和效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了。
凌晨1时。在这段时间得到充分休息的人,醒后会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多数人已睡眠3小时,进入易醒的浅睡阶段,对疼痛特别敏感。
2时。除肝脏外,体内大部分器官工作节律极慢。肝利用这段安静的时间加紧产生人体所需要的物质,首先是把一切有毒物质排出体外,仿佛是在做人体“大扫除”。
3时。全身休息。肌肉完全放松。如果这时候非干做事不可,要立即全神贯注地把它干完。这时血压低,脉搏和呼吸次数少。
4时。血压更低,脑部的供血量少。不少人和在这个钟点死亡。全身器官工作节律慢,起床太早的人往往会感到很疲倦,称之为疲劳时间。但听觉却很灵,稍有响动就会醒。
5时。肾不分泌。人已经历了几个睡眠阶段:浅睡、做梦及不做梦的深睡。若起床则思维也不太敏捷,需要活动后才能进入正常状态。如果要早起需要辅助活动来调节自己。
6时。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即使想继续睡,也睡不安稳了。
7时。人体的免疫功能特别强。其时若遇到病毒或病菌,最有希望抵抗住。吃早餐补充营养物质是必要的。
8时。身体状况逐步进入兴奋。但是周一上午8时注意力难集中,学习效率也低,是最需要进行调节的。因为在周末多数孩子都会放忪自己,体内的生物钟也一下子会变得“懒惰”起来,所以在周一上午要有意识地积极调整,而不是任由身体慢慢地恢复。
10时。精神充沛,处于最佳运动状态。注意力和记忆力达到高峰,效率很高,这是最好的学习时间。
11时。肝脏照样努力地工作,人体不易感到疲劳。
12时。到了全身总动员的时刻。
13时。肝脏休息,有部分血糖进入血液。午饭后感到精神困倦,这是血液涌向消化系统以及正常激素变化的结果,胃酸分泌最丰富,称为消化时间。肌肉能力也最强,又称为体操时间。
14时。这是一天24小时中第二个最低点,反应迟钝。
15时。情况开始好转。人体器官此时最为敏感,特别是嗅觉和味觉。学习能力逐渐恢复,人的手指最灵巧,是动手制作时间。
16时。一天中较重要的学习和工作以及消耗精力的作业可在此时间完成,思路应该比较清晰。
17时。学习效率提高,运动的训练量可以加倍。
18时。痛感重新下降,希望增加活动量,神经活性降低。
19时。血压增加,精神最不稳定,任何小事都会引起口角,需要注意情绪的调整。
20时。体重最重,反应异常迅速。
21时。记忆力增强,此时最适于学生背诵,可以记住不少白天没有记住的东西。
22时。身体的多种功能均处于最低潮,激素分泌最少,学习效率最低,准备休息才是良策。
23时。人体准备休息,继续做恢复信息细胞的工作。
24时。一昼夜中的最后一点钟,如22时就寝,现在该进入梦乡了。
从这份资料可以了解到:清晨,上午8~10点,晚上8~10点,大脑皮层处于亢奋状态,因此是最佳用脑时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天当中最佳的用脑时间,进行比较重要的学习。如读内容较为复杂的书,做难度较高的作业。
人们常常说:早晨的10分钟,胜过深夜的1小时。清晨,是用脑的黄今时刻,要把握这个时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十分重视清晨的学习,他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写道:“清早上课前的一个半小时的脑力劳动,这是极宝贵的时间。我所完成的一切都是在早晨做的。三十年来,我都是清晨5点钟开始自己一天的工作,一直工作到8点。三十本教育方面书和三百多篇的学术论文,都是在早晨5点到8点写成的。我已经形成了要种脑力劳动的节奏,即使我想在早晨睡个觉也是睡不成的。因为这段时间里我全身心都准备进行脑力劳动。”
把艰深的学习内容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尽可能安排在每天最佳的用脑时间里去做;在其他时间里,学习一些相对轻松的内容。按照人的“生物钟”的规律,合理使用时间,是获得最高学习效率的保证。
(责任编辑:武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