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重庆药品交易所宣布成立,并于当年12月正式上线交易。重庆药交所实行一套医院与药厂在网上平台直接透明对接,政府进行监管的交易模式,以图促使药品价格逐渐回归良性。
正式运行一年多,重庆药交所是否真的突破了旧制度的藩篱?
体制求变,建重庆药品交易所
据重庆药品交易所董事长刘高清介绍,传统的药品购销模式下,一种药品进入零售机构至少要经过以下环节:药品生产企业、招标机构、多级批发企业、多级代理商、多级医药代表,然后进入医院或药房,最后到消费者手中。一个环节一层利,而这些利益则全都由消费者埋单。
以罗红霉素为例,该药品出厂价格大概在2—3元左右,但是,一到医院里,价格就要飙到30块钱左右。
何以如此?
“这些药品都是通过招标进去的。”一药商告诉记者,为了让自己的药品能够中标,药品生产企业往往不用心去开发产品,而是用心去“开发人”,这一过程中就会花费大量的成本和费用,而它们最后都将转移到患者身上。
2009年9月,全市医改工作会上,时任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出了建立药品交易所的构想。2010年3月,药品交易所挂牌成立。
2010年6月,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把“办好药品交易所,抑制药价虚高”作为民生工作之一写入决定。
阳光平台,让老百姓直接受惠
吴丹,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副总裁,从2010年9月药交所正式上线运营起,她所在的公司就开始通过这一平台开展重庆市场的药品销售工作。对于新的交易方式,吴丹说,她感触最深的是四个字:公开透明。
“主要是体现在交易信息的公开,包括交易价格、交易数量,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等。”吴丹说。
在药品集中招标制度下,为了让自己的药品跨越招标的门槛,药厂会花费大量精力进行投标。如今,通过审核符合规定的药品都可以登上药交所的电子交易平台,没有了招标的门槛,但是同一种药品,竞争的企业也更多了。
对于采购方医院而言,药交所也确确实实给它们带来了好处。以治疗高血压的药品硝苯地平缓片为例,“在药交所的电子交易平台上,该药有30个品规,医院的选择余地很大。”巴南区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廖祖松说。
这样一来,药价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百姓“看病贵”的难题。截至2012年2月19日,重庆药交所累计交易50万笔,交易量突破60亿元,医疗机构实际采购价格平均降幅达28%,有效抑制了药价虚高,直接节约采购成本超过10亿元。
(责任编辑:王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