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过敏是不是我们的宿命?你需要防3种病

  身体过敏是不是你我的宿命?

  有人吃什么都不过敏,有些人吃什么都过敏;有些人抹什么化妆品都没事,有些人抹什么化妆品都有问题……难道过敏天生“偏爱”某些人?也许的确如此。

  过敏会遗传吗?

过敏是不是我们的宿命?你需要防3种病

  为什么有些物质会引起过敏,而其他的却不会?

  为什么有些人即使接触到过敏原也不会发生过敏?

  这些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充分解释。但是,家族成员有过敏病史和因之遗传的过敏体质的确是引发过敏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和过敏性疾病的人,一般称之为具有“过敏体质”,医学上也称做“特应质”。过敏体质者易患有一项或多项过敏性疾病,他们在接触到过敏原(包括吸入性过敏原和食入性过敏原)时,会因为具有“特应质”而产生免疫球蛋白IgE(一种导致过敏病发生的过敏抗体),引起各种过敏症状,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皮炎。过敏体质通常与家族成员间的过敏病史相关,如果父母患有同一种过敏性疾病,那么子女获得这种疾病的可能性高达80%。

  现代医学发现,母亲遗传过敏体质给孩子的情况多于父亲。研究显示,当父母都有过敏体质时,其子女可能有60%~70%获得类似体质;单母亲或单父亲有这种体质,其子女有40%~50%获得的机会;如果父母都没有过敏体质,则子女有5%~10%可能发生过敏。

  研究还表明,遗传性过敏反应是一种全身性反应,常常波及多种器官而同时发病或相继发病。因此,过敏体质者在不同的年龄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过敏疾病。例如新生儿在婴儿期(0~2岁)可以出现湿疹和食物(尤其是牛奶和鸡蛋)过敏,而表现皮肤瘙痒呕吐腹泻;3岁前后会发生过敏性鼻炎;6岁前后则会发生过敏性哮喘

  不过,同一家族的过敏体质者不一定出现相同症状或同样的过敏性疾病,甚至某些过敏体质者在未遇到一定数量的过敏原之前,也可以不出现任何症状,或者一辈子也不发生过敏性疾病。但可以肯定的是,具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患儿发生过敏时症状较重,治疗也更困难。

  过敏体质者要防三大高发病

  1.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一般发生在具有过敏体质的人身上,与遗传相关。过敏性鼻炎患者大多有过敏家族史;近年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气污染加剧,导致环境加速恶化,加重过敏体质者的鼻炎发病率。

  过敏性鼻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均有,易见于年轻人,有过敏体质的孩子常在3岁左右发病。典型症状为鼻痒、阵发性喷嚏连续发作、流大量清水鼻涕和鼻塞。

  值得注意的是,过敏性鼻炎若在发病初期得不到适当的治疗和控制,则可能发生哮喘,这是由于过敏性支气管病变所致,这种情况下哮喘的致敏物通常与过敏性鼻炎致敏物一致。

  2.哮喘

  哮喘是与基因相关的一种复杂疾病,遗传性过敏体质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环境中过敏原暴露则是哮喘发病的重要条件。在亲属中,母亲的基因是早期过敏症的决定性遗传因素。母亲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家庭,孩子患哮喘病的几率比常人高出数倍。

  遗传性过敏病史可能造成儿童在6岁左右发生持续哮喘,这样引发的哮喘常伴有呼吸道症状,气道高反应和肺功能降低,患有这些症状的哮喘患儿应该积极治疗。

  3.湿疹

  除了过敏性鼻炎和哮喘之外,过敏体质者还易发生湿疹、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皮肤过敏性疾病或其他过敏疾病,例如继发哮喘的患儿比未患湿疹患儿要高出7倍。

  遗传过敏性皮炎常与食物过敏或接触性过敏原相关。80%的遗传过敏性皮炎患者会发生皮炎症状,包括瘙痒、红疹、红斑和脱屑。导致这些症状的因素有:吸入性过敏原,如对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的过敏;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鱼、大豆和花生;不透气的衣物、高温的工作环境和压力造成的出汗的刺激;微生物;气候干冷或者润肤产品使用不当引起的皮肤干燥、瘙痒和抓挠;吸烟等理化刺激;心理压力过大;

  控制过敏宜早不宜迟

  对许多本身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准妈妈来说,如何尽早做好准备,防止宝宝“惹上”过敏困扰一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虽然至今国际医学界没有得到明确结论如何根治过敏体质,但人类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一直没有中止。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孩子在婴儿期出现过敏症状,父母一定要及早实施防治措施,在孩子的饮食、生活环境和行为举止上实行干预,比如写食物日志排查食物过敏原,或去医院作过敏原排查,这些就是过敏体质者的早期干预。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武秀琴)

2012-02-27 00:48:00浏览6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延清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孩子晚上睡觉咬牙是什么原因
孩子晚上睡觉咬牙一般是指磨牙症,其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情绪因素、不良睡眠习惯等非疾病因素;以及维生素D缺乏症、肠道寄生虫病、龋病等疾病因素。一、非疾病因素:1、情绪因素:孩子在白天过于兴奋、紧张、焦虑或受到惊吓等情绪刺激后,这些情绪可能在睡眠中延续,导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失去平衡,诱发咀嚼肌不自主收缩而出现咬牙。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避免孩子在睡前过度兴奋,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2、不良睡眠习惯:睡眠姿势不正确,如趴着睡、蜷缩睡等,可能影响下颌关节的正常位置,导致肌肉紧张,从而引起磨牙。家长应纠正孩子的不良睡眠姿势,避免睡前过度兴奋。二、疾病因素:1、维生素D缺乏症:维生素D对骨骼和牙齿发育至关重要,缺乏时可能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肌肉紧张,从而引起夜间磨牙。家长应让孩子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虾皮、鱼汤、骨头汤等,同时多晒太阳以促进钙的吸收。2、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等寄生虫在肠道内活动,其毒素和代谢产物可能刺激神经,导致咀嚼肌不自主收缩,从而引起咬牙现象。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饮食卫生,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和粪便常规检查。3、龋病:孩子口腔卫生习惯不佳,导致食物残渣在牙齿表面残留、发酵,滋生细菌,进而引发龋齿。龋洞形成后,细菌进一步侵蚀牙髓,引发炎症与疼痛。这种不适会刺激口腔周围的神经,导致咀嚼肌出现异常收缩,在夜间睡眠时表现为咬牙。针对孩子晚上睡觉咬牙的问题,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吴泽霖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孩子睡觉时全身发烫怎么回事,怎么办
小孩子睡觉时全身发烫原因包括生理性因素、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等,应对办法有一般处理、针对感染治疗、针对非感染疾病治疗等。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病原体检测等检查,以明确病因。一、原因:1、生理性因素:小孩新陈代谢较成人旺盛,产热较多。如果睡觉时盖被过厚、室内温度过高,热量散发受阻,就容易出现全身发烫现象。此外,睡前进行剧烈运动,身体产热增加,也可能导致睡觉时全身发烫。2、感染性因素:细菌感染是常见原因,其在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使小孩睡觉时全身发烫。病毒感染同样会导致发热,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反应,释放致热物质而引起发热。支原体感染也会造成小孩发热,睡觉时全身发烫。3、非感染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炎症反应,造成发热症状。恶性肿瘤细胞会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等致热物质,引起机体发热,使小孩睡觉时全身发烫。二、处理办法:1、一般处理:若因盖被过厚、室内温度高等生理性因素导致,应适当减少盖被,调节室内温度至适宜范围,一般22-25℃,促进热量散发,缓解全身发烫情况。若小孩因睡前剧烈运动发热,可让其适当休息,补充水分,帮助散热。2、针对感染治疗:针对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达到杀菌目的。病毒感染可按医嘱应用奥司他韦,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病毒从被感染细胞释放,减少病毒传播。如果为支原体感染,可经医嘱采用阿奇霉素,该药物抑制支原体蛋白质合成而发挥作用。3、针对非感染疾病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遵医嘱使用柳氮磺吡啶,该药物在肠道内分解产生5-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发挥抗炎作用。针对恶性肿瘤,常采用化疗,可以按医嘱使用长春新碱抑制微管蛋白聚合,使细胞分裂停止于有丝分裂中期,发挥抗肿瘤效果。日常要注意根据天气和室内环境,合理为小孩增减衣物、调整盖被。保证小孩生活环境清洁,减少感染机会。让小孩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若小孩反复出现睡觉时全身发烫等异常情况,及时复诊,配合医生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王寿懿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三甲
快5岁的孩子晚上老尿床是怎么了
快5岁的孩子晚上老尿床,原因包括睡前饮水过多、精神压力大,以及疾病因素如泌尿系统感染、膀胱功能异常、隐性脊柱裂等。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尿常规检查,查看有无感染、尿糖异常等情况,并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肾脏、输尿管、膀胱的结构;对于怀疑神经系统问题的,可能需做腰骶部磁共振成像检查。一、非疾病因素:1、睡前饮水过多:孩子在睡前大量喝水、喝饮料或吃含水量多的水果,会使夜间产生的尿液增多,超出膀胱的储存能力,从而导致尿床。家长应注意控制孩子睡前的饮水量,在睡前1-2小时尽量不再让孩子摄入过多水分。2、精神压力大:如果孩子近期生活环境改变、与父母分离、在幼儿园受到批评等,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可能影响排尿控制造成尿床。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给予足够关爱和安抚,帮助孩子缓解压力,营造轻松的生活氛围。二、疾病因素:1、泌尿系统感染:细菌入侵泌尿系统引发炎症,炎症刺激膀胱黏膜,使膀胱敏感性增加,频繁产生尿意,导致尿床。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同时要让孩子多喝水,多排尿,冲刷尿道,辅助病情恢复。2、膀胱功能异常:膀胱容量过小或膀胱逼尿肌不稳定,都可能造成孩子尿床。对于膀胱容量小的情况,可通过膀胱训练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来增加膀胱容量。若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酒石酸托特罗定、盐酸奥昔布宁等药物调节膀胱功能。3、隐性脊柱裂:这是一种先天性的脊柱发育异常,会影响神经对膀胱的支配,导致排尿功能障碍出现尿床。若病情较轻可先进行观察和保守治疗,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增强盆底肌肉力量。建议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睡前提醒孩子排尿,夜间定时叫醒孩子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训练膀胱功能。睡前避免孩子大量饮水,减少夜间尿量。保持孩子会阴部清洁,降低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关注孩子心理状态,避免孩子因尿床产生自卑等不良情绪,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鼓励。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