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套牌”?
非法保健食品套用或盗用正规产品的批准文号,这种扰乱保健品市场正常经营秩序的行为就是“套牌”。
专家指出,未经批准检验合格的产品一旦流入市场,将直接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根治保健食品“套牌”乱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已成为监管部门刻不容缓的责任。
保健品“套牌”现象层出不穷
近年来,违法保健品“套牌”手段五花八门,“套牌”现象层出不穷,主要源于利益驱使,而网络也成为幕后推手。
据了解,目前常见的“套牌”、“盗号”形式主要有:
1.直接盗用其他厂家的批准文号;
2.直接与厂商达成协议,“租用”其批号贴牌生产;
3.同一厂家的多种产品“一号多用”;
4.一个产品出问题后换个名称包装再上市,批号不变;
5.“老瓶装新酒”,新产品用老批号;
6.普通食品套用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
7.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冒充药品,盗用药品批准文号等等。
据某业内人士称,目前市场上有许多所谓的“保健食品”,其外包装模仿真正的保健品,其实却只是普通食品。除仿冒外,“一号多用”的情况也非常严重。如有的企业申请了数十个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但他们自己却很少生产产品,而是将这些批号租赁给多家厂家使用,每年收取一定的转让费。此外,“老瓶装新酒”的方式虽说欲盖弥彰,却成为一些不法厂商惯用的手法。如物色一个和自家新配方产品功能差不多的“老”批号,再进行技术转让的变更申请,原有的功能、配方、工艺都不变,原封不动地印在新产品的包装上,但至于在实际生产时用什么原料、采用什么工艺、产品功效如何则无从得知。
近年来,由于监管部门加强了抽查频度和力度,保健品“套牌”现象在正规药店有所收敛,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成为“套牌”保健食品热销的场所。调查发现,目前在网上售卖、转让伪造批号的现象相当猖獗。笔者在搜索引擎里敲入“保健食品、转让、批文”等关键词后,顿时涌出一大堆网站。“卫食监字批号低价转让”、“一个月搞定批文难题”等网页琳琅满目,转让批号的、提供转让中介服务的,应有尽有。电子商务本身固有的某些缺陷,加之我国滞后的电子监管存在诸多漏洞,在利润和风险的博弈中,许多违法商家选择网络市场销售“套牌”保健食品。
小编提醒:广大群众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对保健食品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保健品各个环节中的违规行为要敢于举报,以防微杜渐。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确保保健食品的安全与健康。
(责任编辑:王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