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冬时节,人体对气象环境尤其敏感。例如光照强烈时,人体会感到温暖舒适;而室外迎面的吹风,给人的感受则是刺骨般的寒冷。当然,人们在冬季最关注气温高低是没错的,但更要关注居住温度及其变化。
冬季居室气温是否适宜,与各地气候有关,与当时的室外气温有关,与人的穿衣多少也有关系。人体正常体温为36~37℃。当室内温度为20℃左右时,穿一件衬衣,衣服表面温度约为32℃;如再加一件背心和外套,衣服表面温度则为26℃左右。衣服越多,衣服表面温度与环境的温差就越小,人体热量散发也就越小。所以,当人们从一种温度环境进入另一种温度环境,就要适时增减衣服,以维持人体的适宜温度。具体到冬季,室内温度不宜过高,否则,室内外温差太大,人体因难以适应而容易诱发感冒等病症。据专家研究,冬季最适宜的居室气温,虽然没有固定的数字,却有一个适宜的范围:17~23℃。超过这个范围,不仅造成体感不适,易致疾病,而且还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和植物神经机能,会使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确性和协调性变差、反应速度降低等等。例如,冬季穿衣太多,人就会感到烦燥;而猛地将衣服脱得过多,又会冷得直打寒颤,这些都是由肌肤表面温度不适引发的。
不过,和无边无际的自然气候相比,居室气候只能算是一种“微气候”,居室温度也只是“微环境温度”。人的许多活动还必须在自然气候下进行,而出入居室,其实就类似于出入不同的“气候带”、“温度带”,人的身体常常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气候、温度变化”,就可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病症,比如,冬季的感冒及其它呼吸道疾病。
怎样才能提高人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现代居室病症呢?医疗气象学家通过试验,得出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在居室内保持一种“气象变化”,以“多变”应“突变”,从而锻炼人的抗“变”能力。在诸多种类的“气象变化”中,以温度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通过不断调节居室温度,可以使人的生理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生理调节能力可以逐渐适应温度的急剧变化,从而提高了人体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致于经常感冒或患其它居室病症。
具体调节室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这两种方法也可同时或交替使用):一是工具调节,冬季常用的调节工具有空调、管道暖气、取暖器、加湿器等等。当然,刚开始进行这种调节时,整个居室的温度变化幅度应控制在3~5℃,半个月后,幅度可逐渐提高到6~10℃。温度变化也不要太突然,而是要平稳地提高或降低(每次调节以1~2℃为宜)。二是自然调节,要关注天气预报和天气实况,通过开闭门窗(包括控制门窗的开闭程度),让室内外空气进行程度不同的交流,从而调节室内气温。例如,冬季室内气温比室外气温要高,开启门窗可以起到降低室温的作用。
冬季最适宜的居室温度既然是17~23℃,这其实也是较适宜的居室“变温”的范围。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适应室外气候,居室“变温”的范围也可扩大为15~25℃。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武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