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上海,从上海到杭州……一场被卫生部誉为“历届最严”的抗生素整治风暴正在全国开展。
抗生素,这个自1928年青霉素发明以来,人类就高度依赖的治疗药物,被卫生部药政司副司长姚建红斥为“毁掉了中国一代人”。
现在,抗生素产业最寒冷的冬天正在来临。
寒潮主要与抗生素整治有关。目前,卫生部已经在全国范围开始抗菌药物专项治理的督导检查工作。11月底,各省关于专项整治的工作报告已然上报。
自2011年4月18日卫生部出台《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以来,悲观情绪便覆盖了整个抗生素产业。
往年产销两旺的抗生素产业表现黯淡——2011年1月至9月,华北制药(7.73,-0.03,-0.39%)、健康元、鲁抗医药(5.00,0.01,0.20%)、丽珠集团(20.94,0.33,1.60%)等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均出现大幅度下滑。
目前来看,这还只是开始。
全民宣战抗生素
“以前一些三级医院常用的抗菌药种类至少有上百种,差一点的二级医院也得有七八十种”,而此次按整治要求,三级医院的抗菌药物品种被压缩到50种,二级医院只有35种。
“如果规定继续执行,抗菌药市场至少要缩小一半。”一位要求匿名的上市药企高管承认。
此次整治对抗菌药物使用“限品种、限用量、限级别”。杭州是全国围剿抗生素的一个缩影。
“我们要求将抗生素的使用率与等级医院和院长的考核目标同时挂钩。”杭州市卫生局副局长滕建荣说,“住院的抗生素比例必须在60%以下,门诊的必须20%以下,这都是硬性的考核,任何人不能突破。”
为了保证对医生的监督,卫生局每月组织专家以25%的比例抽取医生的处方。“被抽到的医生要证明至少50张处方的合理性。对超常规使用三次以上的,警告、限制使用权限,降级;再两次,就要停止他的抗生素处方权。”
杭州市卫生局甚至与纪委共同开发了药品使用的监控系统,各医院还被要求全部建立院感科(即感染科)。“专门有感染科大夫和药剂师参与,评价使用是否合理、规范。”
在北京,北京市卫生局告诉各家医院,抗生素使用情况在内的四项指标将被纳入2012年医院评审申报的先决条件,“未达标并在规定期限内未达整改要求,将被取消当年评审申报资格,医院自行下降一个等级”。
在上海,围剿抗生素甚至变成了全民总动员。在地铁、公交车的移动电视和全市3.2万平米的商业写字楼LED广告屏上,抗生素知识的公益宣传片不断地滚动播放。
上海的五千多个居委会和二千多个“健康单位”评选的试点单位,被要求至少举办2场专门的抗生素知识讲座。而借助此前组织的9000多个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上海市还动员了其余26万名市民参加了相关的健康教育。
“我们正依靠社区力量的参与机制,发动志愿者进行全民宣传。”上海市卫生局健康促进处处长李光耀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我们专门拨出六百多万的经费,做了七百多万份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宣传品,确保在12月中旬前发到每家每户。”李光耀说。为了保证效果,上海甚至进行了同步的跟踪评估工作,“确保市民的抗生素知识得到正确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