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医药防暑保健方法

  近日北京地区气温飙升,持续高温,本市已进入夏季高温酷暑季节。为确保广大居民在酷暑季节健康安全,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总结中医在防治暑热方面的丰富经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织首都公共卫生中医药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研究拟定中医药防暑保健方法供广大市民选择使用。

  一、生活起居

  1.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睡眠规律。

  2.食饮有节,避免过食冷藏食品及瓜果。

  3.冷热适度,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

  二、防暑方药

  1、防暑清热饮

  【处方】 藿香3g 菊花3g 白茅根3g 薄荷2g 乌梅1枚

  【功用】 芳香化湿,清热生津

  【适用人群】 高温、高热环境中工作或生活人群。

  【服用方法】 将上5味药放入杯中,加350~450 mL开水,加盖闷泡30分钟。代茶饮。每日1剂可供3~5人服用。

  群体服用:可用上方各药的10倍药量,加入约40 L开水,加盖闷泡30分钟。代茶饮。可供约200人服用。

  2、防暑和胃饮

  【处方】 藿香3g 香薷3g 穿心莲3g 生2片

  【功用】 解表祛暑,调和肠胃。

  【适用人群】 空调环境中工作或生活人群,平时贪凉饮冷过度的人群。

  【服用方法】 生姜洗净切厚片,与其他3味药共放杯中,加350~450 mL开水,加盖闷泡30分钟。代茶饮。供3~5人服用。

  群体服用:可用上方各药的10倍药量,加入约40 L开水,加盖闷泡30分钟。代茶饮。可供约200人服用。

  3、儿童防暑饮

  【处方】 藿香2g 荷叶2g 白茅根5g 生山楂2g

  【功用】 芳香化湿,清热生津

  【适用人群】 14岁以下儿童。

  【服用方法】 将上4味药放入杯中,加500mL开水,加盖闷泡30分钟。代茶饮。供3~5人服用。

  群体服用:可用上方各药的10倍药量,加入约40L开水,加盖闷泡30分钟。代茶饮。可供约200人服用。4周岁以内儿童酌情减量。

  三、防暑药膳

  1、清凉绿豆汤

  绿豆30g,芦根9g,生甘草3g。将芦根、甘草2味药用纱布包好,加水适量与绿豆同煮5~10分钟。去药包。冷热饮均可。

  2、清热解暑二豆薏米粥

  赤小豆、绿豆、薏米、大米适量。煮粥,冷、热食用均可。

  3、清热解暑凉拌菜

  鲜马齿苋、鲜鱼腥草、鲜穿心莲、鲜紫背天葵、鲜苏叶、鲜薄荷等任选一种,洗净,开水焯后,凉拌食用。

  出现中暑症状,如疲乏、汗出不止、口渴等,请及时就医。

  孕妇、高龄人群及慢性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咳喘等)人群,请在执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王怡群)

2010-07-20 07:37:00浏览1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家兴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神经内分泌肿瘤已活13年怎么办
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已活13年可从持续监测、巩固治疗、生活管理方面进行规划。长期生存虽意味着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但神经内分泌肿瘤存在复发、转移可能,且个体差异大,建议患者高度重视。1、持续监测:定期进行全面检查是关键。每3-6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如嗜铬粒蛋白A(CgA),评估肿瘤活性;每年进行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 或生长抑素受体显像(SSTR),观察有无肿瘤复发或转移;对于有功能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还需监测相关激素水平,如胰岛素、胃泌素等,及时发现内分泌功能异常。2、巩固治疗:根据病情和既往治疗方案,遵医嘱调整或继续治疗。若之前接受过手术,可能需长期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如曲普瑞林,抑制肿瘤生长;对于存在基因突变的患者,可考虑维持靶向治疗;部分患者可能需进行免疫治疗以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医嘱,不得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3、生活管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升机体免疫力。饮食上遵循均衡原则,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糖食品,如奶油;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但避免剧烈运动造成身体损伤;同时,戒烟限酒,远离环境污染,减少不良因素对身体的刺激。对于已生存13年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应将上述措施融入日常生活。定期与主治医生保持联系,主动反馈身体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和监测方案。同时,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社交和工作,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曹普生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神经鞘源性肿瘤算什么肿瘤
神经鞘源性肿瘤是起源于神经鞘膜细胞的一类肿瘤,其组织学来源主要为神经鞘膜的施万细胞,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的神经干上。这类肿瘤性质多样,既包含良性的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也有恶性的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神经鞘源性肿瘤的发生与神经鞘膜结构密切相关。神经鞘膜由施万细胞包裹神经纤维构成,起到保护和营养神经的作用。当施万细胞发生异常增殖时,便可能形成神经鞘源性肿瘤。从病理类型来看,良性的神经鞘瘤最为常见,其多为孤立性肿块,包膜完整,生长缓慢,常压迫周围组织但不发生浸润;神经纤维瘤则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多发的神经纤维瘤与神经纤维瘤病相关,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而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相对少见,其细胞分化程度低,生长迅速,易发生远处转移,侵袭性较强。神经鞘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部位、大小及良恶性不同而存在差异。发生于浅表神经的肿瘤,患者多表现为局部肿块,一般无痛或伴有轻微压痛,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影响神经功能,导致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若肿瘤位于椎管内,会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引起疼痛、感觉异常、肢体运动障碍等,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良性神经鞘源性肿瘤通过手术切除多可治愈,预后较好;但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由于早期诊断困难,且易复发和转移,治疗效果和预后相对较差,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较大威胁。一旦发现神经鞘源性肿瘤,应及时就医完善影像学检查(如MRI、CT)和病理活检,明确肿瘤性质、部位和范围。对于良性肿瘤,若出现症状或影响美观,建议手术切除,如神经鞘瘤切除术,术中尽量保留神经功能。对于恶性外周神经鞘瘤,需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扩大切除、术后辅助放疗和化疗。
张家兴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神经内分泌肿瘤特效药有哪些
一般没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特效药的说法,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药物有生长抑素类似物、靶向药物、化疗药物等,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选择。1、生长抑素类似物:如醋酸奥曲肽、注射用醋酸兰瑞肽,能与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表面的生长抑素受体特异性结合,抑制肿瘤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促血管生成物质,减少肿瘤血供,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合成和有丝分裂,降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此外,还能有效控制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关症状,如缓解类癌综合征引发的腹泻、潮红等症状。2、靶向药物:如依维莫司和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广泛应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依维莫司作用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可抑制mTOR活性,阻断肿瘤细胞从细胞周期的G1期进入S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同时减少肿瘤血管生成。舒尼替尼则能抑制多个靶点,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通过抑制这些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信号传导,切断肿瘤营养供应,还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3、化疗药物:链脲佐菌素联合氟尿嘧啶是神经内分泌肿瘤常用的化疗方案。链脲佐菌素可选择性破坏胰岛β细胞,同时进入肿瘤细胞后,其甲基亚硝基脲基团能使DNA甲基化,破坏DNA结构,影响肿瘤细胞的复制和转录,干扰细胞代谢。氟尿嘧啶在体内转化为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与胸苷酸合成酶结合,抑制脱氧胸苷酸的合成,从而影响DNA的合成;也可掺入RNA中干扰蛋白质合成,双重作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对于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依托泊苷联合铂类药物(如顺铂)也有一定疗效,依托泊苷作用于拓扑异构酶Ⅱ,阻碍DNA修复,顺铂则与DNA结合破坏其结构,二者协同杀伤肿瘤细胞。 接受药物治疗时,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治疗期间关注身体反应,如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等不适症状及时告知医生。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评估药物副作用及治疗效果。同时,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劳累,积极与医生沟通病情,配合调整治疗方案。
张家兴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影像学表现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形态特征、密度与信号特点以及增强扫描表现等,这些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与鉴别。1、形态特征:在影像学图像中,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形态多样。良性肿瘤通常边界清晰,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边缘光滑锐利,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恶性肿瘤则边界常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可呈分叶状,肿瘤边缘可侵犯周围组织,与邻近结构分界模糊。当肿瘤发生囊变、坏死时,可出现形态上的改变,内部结构变得不均匀。2、密度与信号特点:X线检查中,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表现为纵隔旁的致密影,密度均匀或不均匀。CT检查显示,良性肿瘤多呈软组织密度,密度较均匀,部分肿瘤内部可见钙化,如神经鞘瘤可出现点状、弧形钙化;当肿瘤发生囊变坏死时,可见低密度影。在MRI检查中,肿瘤在T1WI上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囊变坏死区在T2WI上信号更高。3、增强扫描表现:增强扫描有助于判断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血供情况和性质。良性肿瘤增强扫描多呈轻度至中度强化,强化较为均匀。恶性肿瘤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良性肿瘤,且强化方式多样,可呈结节状、斑片状强化,这与肿瘤内丰富的新生血管有关。 若影像学检查发现纵隔脊柱旁沟区域异常肿块等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患者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遵循医嘱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治疗后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监测肿瘤复发及周围结构变化情况。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