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孩子吃饭磨蹭,家长就和他比赛谁吃饭快,故意输给他;孩子作业不认真,大人也和他比赛,看谁写字更工整、漂亮,同样也让他几招……越来越多的家长喜欢借助和孩子比赛,故意输给他们,激发他们做事的动力和自信。然而,凡事都有一个度——
家长常故意输给孩子孩子无法接受做“第二”
“以前儿子每次吃饭总是吃不了两口,就这屋看看电视、那屋摸摸玩具,一顿饭得吃1个多小时。”为改掉儿子的坏毛病,刘女士没少打骂他,可不管用。后来,朋友出了个主意——和孩子比赛,看谁吃饭快,故意输给他。就这样,刘女士哄着、骗着,儿子吃饭不再像以前那么磨蹭了。第一次尝到甜头,刘女士有点乐此不疲了,儿子穿衣服慢、画画不专心,她都和他比赛,并故意输给他。这个方法帮儿子改掉了身上不少毛病,而且,儿子的自信心和求胜欲也越来越强。
可前段时间的一件小事让刘女士对“故意输给孩子”的做法产生了疑问。“他似乎接受不了成为‘第二’了,我一说谁表现好,他马上反驳说‘我表现比他好,他不好’。”刘女士说,前阵子,幼儿园查视力,儿子两眼都是1.0,她就说很多小朋友视力都是1.2~1.5,因为他们电视看得少,想趁此让儿子少看电视。可没想到,儿子非说他的视力是1.0,别的小朋友都是0.8。她再坚持,他就大哭了。
从失败中获得自信和成功体验一样不可缺少
“赏识教育也好,自信教育也罢,有一定内在要求,并不是让孩子在所有事情上都要取得成功。”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耿耀国博士说,成功比失败次数多得多的人的确自我评价更积极,他们面临新任务、选择有挑战性的事情时,勇气和自信也更强。但是,从失败经历中获得自信,和成功体验一样不可缺少。
“人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失败后奋起的经验越多,才能具备更多的对抗挫折的勇气及应对挫折的技巧。”耿耀国说,如果一个孩子只体验成功,尤其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赢得成功,只会让孩子自我优越感越来越强,一旦遭遇失败更易逃避、退缩。还有一些家长选择难易程度、时间要求完全不等的任务和孩子比赛,比如拿大人打扫全家卫生和孩子洗手帕做比赛,结果自然是孩子赢。然而,这样容易获得的成功不但会滋生孩子的自负、骄傲心理,特别是对小小孩来说,还可能使他尚未建立完善的时间观念混乱。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隔离科
副主任医师
看大医互联网医院 儿科
主任医师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儿科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针灸科
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