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经验谈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育儿 > 呵护经验谈

成千上万人因它受伤,是「益智」还是「致命」玩具?

举报/反馈
2021-03-30 00:00:01医学界

小孩出于好奇心,总是会把各种东西往嘴巴里送,家长有时候注意不到孩子的这些行为,没想到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一串“宝石”引发的悲剧

2岁的莉莉突然说自己肚子痛,直到去医院检查才发现真相,家长怎么也没想到,元凶居然是一串“巴克球”。

事情的发生是这样的:一周之前,莉莉玩了哥哥的巴克球,就被这种玩具五颜六色的外观吸引。趁妈妈不注意,莉莉把这种磁性玩具吞进了自己的肚子里。巴克球在莉莉的肚子里相互吸引,越来越紧,到医院检查时,巴克球已经在肠道里造成了两处肠穿孔。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因为磁珠玩具而送医的事件了。市面上的磁珠玩具各种各样,孩童吞食磁铁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武汉的小彦也是出现腹痛症状,家长将其送医才发现,孩子居然吞了5颗磁铁下肚。

南京更有一3岁女童,吞下了13颗磁珠,造成肠子11处穿孔。

磁珠玩具隐患极大

巴克球(磁珠玩具),由于能够组合出各种几何形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这种玩具隐患极大,一般商家都会在产品页注明该产品不得给14周岁以下儿童使用。

但同时又有很多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增加销量,在销售界面上打着“儿童益智玩具”标签。

家长有时候并没有注意到提醒,因为孩子喜欢,又觉得这种玩具益智,既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锻炼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却不知道危险就潜伏在这一颗颗小小的珠子里。

一旦吞食,后果严重

如果儿童误食单个磁珠,磁珠有可能会阻塞食管,造成窒息;孩子吞食一个以上的磁珠后,这些磁珠会相互吸引,将胃、肠的不同部位紧紧贴在一起,紧贴在一起的地方血液供应不足,导致黏膜阻塞充血,组织坏死,引起消化道破裂穿孔,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儿童吞入磁铁,不严重的可以自行排出或者通过简单的内镜取出。一旦吞入多颗,则会导致磁铁相互吸引,难以通过前者手段取出,这种情况下则需要通过开腹手术移除。若不及时取出异物,将会对儿童的消化道造成永久性伤害。

一项惊人的数据

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曾在2012年发布了强力磁铁的销售禁令,然而在2016年12月份,美国上诉法院推翻了这项禁令,强力磁铁又重新进入消费市场。

最近在《儿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来自美国毒物控制中心协会(AAPCC)的国家毒物数据系统分析,报告指出,禁令发布后直至2017年,每年因磁铁而受伤的平均病例数下降了33%。

然而禁令解除后,相关伤害病例每年平均激增到了444%,占到了2008年以来磁性病例的39%。

磁铁自2000年代初出现在儿童玩具中,已有成千上万人因此受伤,被认为是儿童最危险的摄入危害之一。

除了巴克球,这些磁性玩具也存在隐患:

1.磁性笔

2.磁力棒玩具

3.磁性飞镖玩具

4.钓鱼玩具

含磁性小零件的玩具远不止上面几种,家长在给孩子购买玩具时要注意玩具中是否含有这类磁性零件。

如何预防孩子吞食磁铁?

早在2015年,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就发布过关于磁铁玩具的消费预警,然而每年还是会发生大量儿童吞食磁铁玩具的病例。

要防止这类悲剧发生,家长一定要做好监护工作。

在给孩子选购玩具时,应当仔细阅读相关的使用说明、注意提醒,检查产品说明书、产品合格证是否齐全,孩子是否符合产品的适用年龄段;

应当注意玩具中是否含有小型零部件,特别是磁性零件,尽量选择不能拆分和体积较大的玩具,避免玩具入口;

及时阻止孩子吞食异物的行为,纠正孩子此类习惯;

最好不要给14岁以下儿童购买巴克球、磁铁片这类强力磁性玩具,选择其他更安全的替代产品;

多陪伴孩子或者让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玩耍。

一旦发现儿童有误食异物的行为,或者无故出现哭泣、咳嗽、气喘,以及出现急腹症,胸痛、腹痛、发烧、干呕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