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产后抑郁六大误解 你了解几个

  《新妈妈情绪蓝皮书》指出,我国每年有1800万新手妈妈,其中,60%~80%的女性在孕期和产后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提到产后抑郁,大部分妈妈表示“这只是一部分人的问题,与我无关”。也有很多妈妈因为患有产后抑郁被认为是“矫情”。那么“产后抑郁”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人们对此还存在哪些误解?

  误解1:老一辈人没有产后抑郁,年轻人就是矫情。

  很多“奶奶辈”、“妈妈辈”的人认为,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技术的发展,“无痛化分娩”给予女性更加安全和健康的保证,产后抑郁是独属于年轻人的矫情,过去的老一辈丝毫不受影响。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一方面,过去的很多女性主要将精力集中在温饱、事业和家庭上,对自身的身体关照不够。另一方面,囿于当时医疗水平和科普知识的不足,人们对产后抑郁的了解不深,重视程度不高,甚至有人以此为“耻”,没有将“产后抑郁”的状态正确表达出来,家人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对产妇发生的一些情绪变化也不了解,因此这种现象没有被社会大众所关注。其实产后抑郁是一种正常的分娩反应,与产妇的年龄、学历、收入没有直接关系。

  误解2:产后抑郁不能吃药,多睡觉就行。

  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尤其是对于母乳喂养的妈妈们来说,日常生活中更需要减少药物的使用,防止宝宝通过奶水摄入过多药物影响身体发育。因此,很多妈妈们在生病后不敢吃药,认为多睡觉可以恢复精神状态。这是不恰当的做法。

  母乳喂养过程中,妈妈的身体健康是宝宝健康的前提,讳疾忌医会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发生恶化。轻度的产后抑郁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严重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另外,产妇24小时照顾宝宝的生活,容易产生过度劳累、睡眠质量变差、心情烦躁等问题,保证充足的睡眠固然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但是睡觉不能包治百病。针对不同的疾病,尤其是心理问题,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和治疗,避免误判损害身心健康。

  误解3:从产妇的精神状态可以判断是否患有抑郁。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所以很多人误以为通过产妇的外表状态,可以判断是否存在产后抑郁。这种方法未必科学。

  首先,相较于可以直接感受和观察的身体疾病而言,抑郁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看不见、摸不着,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其次,产后抑郁是一种持续性的疾病,出于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对周围环境的不安全感,妈妈们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会通过自我调节、化妆等方式调整精神状态。因此,通过简单的观察难以进行确诊。

  误解4:产后抑郁可以自测。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是国内外常用的抑郁指数量表,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4级评分。其中9分为筛查产后抑郁的临界值,12分作为筛查重性产后抑郁的临界值。需要注意的是,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只能作为参考,诊断疾病仍需要专业医生进行。

  误解5:只有新手妈妈会发生产后抑郁。

  根据《新妈妈情绪蓝皮书》可以看出,我国每年有1800万新手妈妈,其中,60%~80%的女性在孕期和产后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接近20%会发展为临床抑郁症,再次妊娠的妈妈们仍有20%~30%的复发率。因此无论是第几次成为妈妈,都有可能出现产后抑郁。

  误解6:产后抑郁能自行治愈。

  产妇的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会增加产后抑郁的发生。针对不同人群,产后抑郁的表现也不同。一般来说,患有产后抑郁情绪的妈妈,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减少刺激源,大多数产妇可以在2~3周缓解。但仍有少数妈妈在没有及时调整的情况下会产生恶化,形成抑郁症,这种情况大约持续3~6个月,严重的患者将持续1~2年,长期抑郁容易引发周期性精神病。因此,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尤为重要。

  正视产后抑郁,才能给产后妈妈更好的关爱,别再让这些误解左右你的认知。

2020-08-28 03:57:18浏览11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查看更多儿科医生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医生挂号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