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经验谈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育儿 > 呵护经验谈

孤独症离孩子并不远

举报/反馈
2017-12-03 00:00:00生命时报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孤独症患儿被叫作“星星的孩子”,意思是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是天外来客,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因为他们常常对身边的声响充耳不闻,对周围的人和物视而不见,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没有社交能力,病程漫长,预后较差,约2/3患儿成年后无法独立生活,需要终生照护,给家人带来极大痛苦和负担。

  不爱跟人说话是典型表现

  双胞胎之一平平,是记者跟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郭延庆遇到的一位患儿。

  初诊时,3岁多的他安静地依偎在爸爸怀里,你很难把他和孤独症联系在一起。“平平、安安说话都很早,8个月会叫人,1岁多就能咿呀呀地背古诗,没有任何异常。到2岁左右,我慢慢发现平平不太听指令,让他帮我拿东西,他像没听见。”孩子的母亲徐女士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她怀疑过孩子可能患有心理疾病。但一方面,家人认为这是每个孩子发展都有的特异性,另一方面,她自己也心存侥幸,始终认为,“孤独症”三个字很遥远。直到今年,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两个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大,她才终于决定来医院,平平被确诊为“孤独症”。

  记者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跟随郭院长出诊,遇到约十个孤独症患儿。他们可能执着于某件物品或某件事,爱各种车轮、爱玩昆虫、爱转圈,喜欢触摸光滑的表面如光滑的书刊封面、雪白的墙壁;他们可能行为古怪,有刻板重复的动作,往往没有恐惧感,不能预料行为后果,会突然穿越马路而不顾来往车辆;他们可能有社交障碍,不爱和人对视,不爱与人交往,想要玩具时不会说,只拉着父母的手去放物品的地方,拿到后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再理人;他们有语言障碍,说话如鹦鹉学舌,不断重复他人的话。这些几乎是所有孤独症儿童的典型特征,然而多数就诊的父母难以接受“孤独症”的字眼,有的甚至因此延误病情。

  事实上,孤独症离孩子并不远。2014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布数据显示:在美国,每68个儿童中就有1个患有孤独症。而在我国,根据去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牵头开展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正常学校中6~12岁儿童的孤独症患病率达0.41%。这还不包括无法统计的因病失学在家的患儿。

  孤独症更多是先天的

  “目前,孤独症尚无法预防,确切的病因机制尚未完全被发现,但医学界共识认为,它是一种先天的神经性发育障碍,基因变异和遗传因素对发病影响最大。”郭延庆介绍。对孤独症有一些错误认识:有些家长认为,孤独症是由于隔代教育,沟通不畅,导致孩子与社会交流少引起的;有的孩子上幼儿园后,教师反映孩子行为异常,无法融入群体活动,确诊后,家长猜测是教师批评惩罚引起的。但研究证明,孤独症与养育环境无关。突发环境事件(包括教育事件)可能造成孩子精神和心理出现问题甚至障碍,但不会导致孤独症。

  孤独症越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郭延庆告诉记者,由于我国早期筛查及诊断体系不健全,导致孤独症发现晚,是疾病治疗的第一大关。一般2~3岁是最佳治疗期,而数据显示,我国90%以上的患儿在2岁以后甚至更晚才发现异常,44%患儿从发现异常到确诊需要一年甚至更久,多数在接受康复训练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期,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为儿童大脑还在发育,具有较强的重塑性,通过大量良性互动和训练,孩子能更快地养成学习和沟通能力,走向正常轨道。由于孤独症没有特效药和一蹴而就的治疗方法,教育训练和行为干预是主流手段,主要有强化干预、互动式干预、手把手辅助等。

  目前面临的另一大困境是康复服务不足。“尽管从事孤独症行业领域的人不少,但从业人员的分工、联络不够,不少家长在患儿确诊后不知所措。”在郭延庆看来,早期筛查、确诊疾病、康复训练等应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业领域,保证患儿得到有效及时的康复治疗。而目前我国康复机构多以民营机构为主,且无法满足需求,师资力量缺乏,训练方法也缺乏统一标准。一对一康复产生的高额费用使多数家庭望而却步。

  孤独症是一个家庭的孤独

  “孤独症不会让我对孩子的爱有丝毫减少,反而会给他更多陪伴,但我害怕的是社会的眼光,怕他未来没有正常社会空间。”徐女士说出的也是所有孤独症患儿家庭的担忧。

  目前,我国具备融合性教育能力的学校极少,即使能进入普通学校,患儿也很难融入,学生及家长对特殊儿童也存在偏见和认识误区。大龄孤独症患儿即使毕业,也很难找到工作。可以说,孤独症治疗需要终身的努力,一个孤独症患者如果能正常融入社会生活,其背后一个家庭所付出的经年累月的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孤独症更像是上帝的考验,你无法真正了解他们的世界,但你每一次努力都可能收获惊喜”,郭延庆指出,除了积极构建孤独症生命全程的社会支持体系,努力让患者适应现实外,社会也应创造条件适应他们的特殊需求,提高全民意识,例如花些时间了解孤独症;参加一些孤独症日活动;阅读相关书籍;做志愿者等,给予患儿正常社会空间的同时,也是在帮助一个家庭。▲

  相关链接

  “早发现”对孤独症治疗很关键。家长可以通过对孩子生活中一些蛛丝马迹的观察,判断是否有孤独症的前兆。郭延庆利用多年工作经验,自创了一套三字经的识别方法,供家长参考。

  1.看社会互动:

  与人交,兴趣消;眼神接,凝或飘;自玩耍,分享少;有不足,人参照;于表情,多寥寥。

  2.看言语或非言语沟通:

  不主动,少发起;缺搭配,不协调;多工具,少描述;常模仿,常书面;手把手,以身交。

  3.看兴趣行为:

  视嗅触,行多异;听过敏,捂耳避;摇转跳,兴奋叫;眼盯手,踮脚走;强同一,变则激;恋细节,迷局部。

郭延庆副主任医师儿童少年精神科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