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教你看清酸奶中的益生菌

  关键词:益生菌

  人体肠道及体表栖息着数以亿计的细菌,其种类多达400余种,重达两公斤。这当中有对人有害的,被人们称为有害菌;有对人有益的,被称为有益菌(即:益生菌);也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条件致病菌,即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人体生病的细菌。益生菌系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它们可直接作为食品添加剂服用,以维持肠道菌丛的平衡。在国外已开发出数以百计的益生菌保健产品,其中包括含益生菌的酸牛奶、酸乳酪、酸豆奶以及含多种益生菌的口服液、片剂、胶囊、粉末剂等等。迄今为止,科学家已发现的益生菌大体上可分成三大类,其中包括乳杆菌类、双歧杆菌类、革兰氏阳性球菌,此外,还有一些酵母菌与酶亦可归入益生菌的范畴。

  部分益生菌饮品宣传夸大

  益生菌好处使商家看到了产品新的卖点,仿若一夜之间市场上如雨后春笋般,很多饮品和酸奶都宣称含有益人体健康的“益生菌”,双歧因子、LGG、LABS、B-Longum菌、e+菌、AB益生菌、AB100……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益生菌种类以及陌生的名字均被印制在各产品外包装的醒目位置,令消费者原不知所措。各种媒介关于益生菌功能的大量广告宣传,促生了益生菌可排毒、预防龋齿、美容、通肠、防癌、减肥以及补钙、补微量元素等各种神奇的功效。

  广告所宣传中的各种益生菌确实对人体有一定的益处。比如,可改善人体的消化吸收对肠道内的致病菌有抑制作用;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有帮助预防乳糖不耐症等作用。而事实上,各种研究的确证明,益生菌的真正的保健功能只是调理肠道功能。对于某些广告中称添加益生菌的酸奶能够“排出毒素”、“预防龋齿”,相关专家则表示,一般的酸奶,主要功效还是在改善肠胃功能等方面,至于“排毒”和“预防龋齿”,则有夸大其词的嫌疑,尤其是“预防龋齿”,基本和酸奶没有太多的关联。

  起作用的益生菌——活性菌

  对于含有益生菌的酸奶或乳酸菌饮料而言,起保健功能的主要是在“活”性菌。但是,对这些“活”性菌在人体服用之后,能存活着进入大肠并定居下来的真实数量有多少,它的存活是在什么条件下和时间段里能实现的,这些都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

  含有益生菌的饮品或酸奶在被人体喝下后,需经过胃液才能到达大肠,胃液的高酸环境,而部分益生菌缺乏耐酸性,是难以抵抗胃液的强酸作用的,根本无法到达肠道发生人们期望的作用。那么,如何保证更多的活性菌能“活”着到达大肠,成为了我们关心的问题。这除了对要菌种质量有要求外,菌种的数量也是很重要的,根据国际标准,要求活性菌乳酸饮料在成品时,需内含1×107,而目前我国的标准却稍低,只要求1×106。

  其次,益生菌要保持活性,其保质期、保存条件也是有严格要求的。否则,即使在出厂时活菌数量达到标准,但在运输、销售、储藏等环节中也会打折扣。一般来说,活性乳酸菌饮品的保质期规定最长不超过1个月,时间太长,“活”性将降低;保存温度应是在低温,4℃至7℃。

  益生菌酸奶与儿童

  益生菌酸奶营养素、能量密度均较高,含有营养素多达20余种,特别是一杯酸奶(150毫升)可以提供幼儿30%的能量和钙质以及10%左右的蛋白质。也就是说,如果孩子(1~3岁)每天喝150毫升酸奶,就等于满足了他全天生长发育需要的1/3的能量和钙质。成人可以在孩子断奶之后,为其补充喂一些酸奶,研究发现酸奶中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的含量较高,并且还可以提高人体对乳中钙、磷等矿物质元素的吸收。由此可见,酸奶的营养价值十分高。

  但是,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儿童对益生菌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多。因为儿童的身体正处在迅速的发育中,并不需要太多的“外力”帮助。由于益生菌酸奶具有一定的酸度,如果儿童喝太多益生菌酸奶或饮品,会影响幼儿胃肠道内的正常酸碱度。此外,因为小孩子的胃肠功能尚未完善,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正常菌群,如果这个时候幼儿服用过量的酸奶,酸奶里面的乳酸菌会影响幼儿的肠道正常菌群之间的比例,引起菌群失调,导致幼儿肠胃功能的紊乱,反而对娇弱的肠胃产生不良影响。一般幼儿在1岁以后可以给他喝适量的酸奶,以每天1~2小杯为宜。

  此外,儿童空腹时忌饮酸牛奶。适宜乳酸菌生长的酸成度在PH5~4以上,而人体胃液的PH在1~3之间,肠液的pH值在5~7之间,因此,乳酸菌在肠道中可生长繁殖,而在胃液中很容易被胃酸杀死。空腹时,的胃液酸成度在PH值2以下,饭后胃液被稀释,PH可上升到3~5。由此可见,空腹饮用酸牛奶,乳酸菌易被杀死,保健作用减弱;而饭后2小时内饮用酸牛奶,则乳酸菌下宜被杀死。同时我们还要注意,酸奶不宜加热饮用。加热后会使酸奶中活性益生菌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使其死亡,从而使酸奶失去其保健作用。

  儿童的龋齿率增加,与常饮乳酸菌饮料不无关系。因为乳酸菌中的某些菌种对龋齿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饮用酸牛奶等乳酸菌饮料后要及时用白开水漱口。

(责任编辑:滕芸)

教你看清酸奶中的益生菌点击进入精彩育儿频道!

2008-07-14 04:42:00浏览4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