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育儿 > 隔代教育

溺爱过度为何是“软暴力”?

举报/反馈
2014-10-15 00:16:22爱美网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如果父母的爱过于泛滥,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伤害,溺爱是孩子成长的毒药。“慈母多败儿”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句谚语,这里的“慈”不是“慈祥”的意思,而是指对孩子一味地迁就、包庇纵容,这就是“溺爱”。

  过度关怀也是病

  近日,记者在医院采访中,看到了这样一幕:两岁的儿子感冒了,妈妈抱着来看病,尽管症状很平常,可是后面跟着一大拨“相关人等”,爸爸、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家里的小保姆。弄得医生哭笑不得,明明10分钟的看病时间,为了应付家属左右开弓的“盘问”硬是拖了25分钟。

  儿科专家告诉记者,对下一代的异常关注也是一种病态。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祖辈4人、爸爸妈妈父辈2人对独生宝贝1人,“421综合征”形象地概括了这种现代家庭爱儿过甚的情形。

  儿童心理专家李公正教授表示,家人这样的溺爱不利于孩子的独立。孩子从小受到两代人的过度“呵护”,在家里是“小皇帝”、“小霸王”,可是出门后就表现为六神无主,因为他们再也不知道依靠谁,感到非常无助。

  “关怀强迫、溺爱过度其实也是一种软暴力。”教育学者裴秀芬认为,父母溺爱的抚养方式,剥夺了孩子生活中许多重要的东西。溺爱孩子的家长常担心孩子拿这摸那不卫生、跑东跑西不安全,由此而限制孩子的活动,致使孩子运动游戏的能力变差,人际交往方面和同伴玩不到一起,内心因此自卑孤独。

  溺爱的父母还喜欢包揽孩子生活中的大小事务,情愿自己多累一点,也不愿意让孩子辛苦。这样做一方面让孩子有“只有你们会做,我不会做”的自卑感,另一方面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应该为他做一切,不懂得感恩,如果父母或别人做得不如他的意,就会很不满。

  家长都知道溺爱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但有时在无形中就中了溺爱孩子的招。这样的家长往往不了解孩子需要的是哪一种“爱”,而只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认为这样做对孩子是好的,久而久之,溺爱孩子的危害便显现出来。

  溺爱分两种

  在相关文章中,溺爱分两种——包办型溺爱和放纵型溺爱。包办型溺爱中,父母将孩子当成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了父母的复制品;而在放纵型溺爱中,父母自愿做孩子的“自我的延伸”,他们是孩子的手和脚,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挥。放纵型溺爱发展到最后,还会培养出“父母的敌人”。

  “放纵型溺爱会导致孩子心中根本没有其他人。”心理咨询师袁荣玲说,“如果父母不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最终也会发现,他们的孩子也是他们的地狱。”并且,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经常伪装得很强大,但实际上他们难逃放纵型溺爱带来的三个常见的恶果。

  依赖,他们先是依赖父母,最终是依赖配偶或自己的孩子。他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狱,因为他只知道提要求,让亲人关注自己,但他们却对亲人的感受视而不见。自卑,他们会发现,一旦离开亲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但他们自大惯了,不能接受这种自卑,所以会把自卑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变本加厉地伤害别人。任性,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这导致他们严重缺乏同情心。“我要,我立即要”,成了他们的习惯。

  两岁是关键期

  幼小的孩子都是自恋的,他们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孩子需要在自我探索中打破这一天然的自恋。这个探索过程主要从2岁开始,他们需要认识社会,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孩子没走入社会时,父母和亲人就代表了社会。

  做父母的一味溺爱孩子,放纵孩子的一切欲望、要求,就是告诉孩子他的一切欲望都是合理的,社会都该满足的,他的自恋是对的。长此以往,孩子的天然自恋就没有遭遇真正挫折,心中有了这个自我中心的定式,再难走出来。

  有些孩子则是幸运的,他们离开父母后,在幼儿园或是小学经受挫折、坎坷,得到宝贵的人生经验,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自己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来适应自己。有些则没有这么幸运,一帆风顺地走下去,自我无限膨胀,但当走到真正的社会中时,以自我为中心遭到毫不手软的打击,社会环境无情地摧毁了他已经固化的自恋的心理定式。这时,他再以一己之力与社会抗衡,面临的就只是灭顶之灾。

  心理专家指出,别人不会溺爱你的孩子,做父母的必须先意识到这一点。孩子在探寻过程中,挫折是必须的体验,也是必然的体验。“在0—2岁时,怎么满足孩子的需要都不会犯大的错误,但从两岁开始,做父母的必须一方面尊重孩子的探索,一方面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让他意识到,世界并非是围绕着他而转,其他人是和他一样重要的人。他要自爱,但同时要爱人。”

  溺爱不能算真爱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宠物的爱有一致性,可以说是一种父性或母性的本能。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经过意志抉择,并且对心灵的成长毫无帮助,所以不能算是真爱。虽然溺爱也能帮助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但要养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还需要更多的东西。

  派克描述说,这些“更多的东西”就是:爱不光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所谓合理,是一种判断,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

  这样做的人经常会处于一种两难的困境当中,一方面要尊重所爱的人在生活和人格上的独立,一方面又要适时提供爱的引导。这种真爱复杂而艰巨,需要认真思考,需要不断创新。相反,溺爱不管看起来是多么富有牺牲精神,也是懒惰的、缺乏思考、陈旧、僵化的,而且是一成不变的。最懒惰的就是放纵型的溺爱,因为这样做的父母居然放弃了思考,而让没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发号施令。

  受到溺爱的孩子在性格方面有很大的缺陷,自私自利、蛮横无理、不体谅他人、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如果你们是真爱孩子的家长,那么从现在起就要调整自己“爱”的方式,给孩子正确的爱,而不是溺爱!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