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锦囊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育儿 > 教育锦囊

与孩子沟通 多用4种句式

举报/反馈
2014-07-29 01:08:11《生命时报》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小孩,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大哭大叫,摔东西,更有甚者往地上一躺,任你哄骗恐吓,都是一副不达目的不起来的架势。哭闹是孩子表达愤怒的一种方式。尤其是2~4岁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多处于“自我中心期”,不可能像成人那样理性分析后再做决定,容易用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独立意愿和反抗意识。遇到这种情形,如果家长心烦意乱或暴跳如雷,或为了平息孩子的怒气而放弃原则来满足他的要求,或直接“武力镇压”,都会给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美国情绪管理训练创始人约翰·戈特曼博士与韩国儿童心理学家赵璧指出,亲子之间沟通良好,才能让孩子从大人那里学到有关人性与理性相和谐的办法,最终培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而其关键在于,家长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多用孩子理解的方式与他们沟通,比如以下四种句式:

  “一……就……”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思维是直来直去,不可逆的。打个比方,问孩子“你妈妈是谁”他能答出;但如果问“你妈妈的儿子是谁”,他很可能就无法倒推回来。因此,家长要从孩子的逻辑顺序出发说话,不要用复杂的因果推理句式。比如冬天出门前,别说“多穿一件衣服,外面冷”,而是“一穿好外套,咱们就出门”,让孩子能从前往后梳理明白:妈妈说,穿好了外套,就可以出门了。

  “可以……也可以……”

  青春期前的孩子,判断事物的标准非黑即白。比如他们在看动画片时,非要分清楚好人与坏人,难以理解人性和万事万物的复杂性。心理学家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用“总是”、“决不”、“永远”之类极端的词,也是“单行线”思维模式的一种表现。所以,跟孩子沟通不要含糊其辞,比如“不好说”、“都挺好”等;而要用“黑白分明”的方式交流,或者给孩子几个明确的选择。比如出门前,孩子问穿哪件衣服,家长不要说“都行”,而要改为“你可以穿黄底带花的连衣裙,也可以穿小熊衬衫配那条绿色短裤” 。

  “先……你看好吗?”

  2~4岁是第一次心理叛逆期,而七八岁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强的阶段,这两个时期,孩子的情绪波动都很大,性情比较固执,内心相对敏感。此时说话的原则有二:一是少说“不”,多跟孩子“商量”,比如“不要看电视了,来吃饭”改为“先吃饭再看电视,你看好吗”;二是不要跟孩子“废话”,如反复唠叨某一件事,而要简洁明了。尤其不要用“如果你不……我就不……”这种没有给孩子选择权的句式,比如“如果你不吃饭,我就不让你看动画片”。孩子会感到被威胁,反而更想去挑战规矩。

  “这次……但下次……”

  即便是孩子,也要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当孩子犯了错误,甚至出现了破坏性行为,父母必须马上介入,通过立规矩加以引导。但要注意,立规矩前,先让孩子知道。比如孩子在幼儿园无故冲别的小朋友发脾气,甚至打人,家长不可以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就呵斥、打骂,也不要嘻嘻哈哈,轻描淡写,不当回事。而应告诉孩子:“这次是第一次,你也给小朋友道歉了,我可以原谅你,但下次不准再冲别人发脾气。”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