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专家提醒:生孩子可以省钱

刘敏 妇产科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三级甲等

  精明的犹太人曾有一句经典的商界名言——“女人和小孩的钱最好赚”。从十几年前的“千禧宝宝”,到近年的“金猪宝宝”、“奥运宝宝”、“福牛宝宝”,还有即将来临的“二胎宝宝”,一轮又一轮的生育高峰,让女人和孩子再次成为市场主角,由分娩带来的一系列经济支出也催生了母婴市场的异常红火。

  妈妈故事:花钱总比计划多

  家住北京丰台区的刘女士一年多来忙坏了,去年10月,她生下了自己的“小公主”。可提起这段生育过程,她感慨万千。

  由于自己和老公都是“工薪阶层”,她没有考虑动辄收费几万元的私立医院,而是就近选择了一家三甲医院建档。门诊产检2000多元,住院、请月嫂、买婴儿用品加起来再花个1万多块钱也就差不多了。可真正去做的时候,刘女士才发现,自己想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她本着尽量节约的原则,列出一张长长的清单:孕期置装费2000元(防辐射服500元,三个季节的孕妇装1000元,孕妇专用内衣、鞋袜等500元),营养品2000元(孕妇奶粉1200元,钙片、叶酸及其他营养品800多元),产妇用品2000元(电动吸奶器1500元,产褥护理品、哺乳衣等500元),医院检查费2000多元,住院费用3000元(自然分娩,住院3天),月嫂6000元。再加上一些零散花销,仅仅到孩子出生时,刘女士就已经花了近3万元钱。

  虽然成了“孩奴”,但刘女士还是幸福地说:“为孩子花钱只要最好,贵不贵的不在乎。”

  记者调查:打“孩子牌”的产品价格都不低

  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AHRQ)近日也公布了全美医院住院费用,并列出了十大住院费用最昂贵的疾病,其中分娩排在第4位,为124亿美元,主要原因是剖腹产率偏高。

  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近日发布的数据则称,目前黑龙江省剖宫产率高达61%,剖腹产比顺产而言收费较高,但仍有很多年轻产妇选择,这与“年轻人怕疼”有一定关系。据资料显示,中国总剖宫产率达46.5%,为世界第一,已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对剖宫产率设置的15%的警戒线3倍多。

  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汪冰表示,年轻一代的“80后”、“90后”家长,他们本身成长过程就比较优越,崇尚名牌和高品质,生孩子时要求更高;加上不少家长之间喜欢互相攀比,为了成为“最好的”,不惜一掷千金。商家正是盯住了这种心理,打出各种宣传旗号,变着花样吸引消费者,相关产品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本报记者在北京朝阳区北四环附近走了一圈,在方圆1.5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就有3家“乐友”、“丽家宝贝”等大型母婴用品连锁店,3个婴儿游泳中心,4家儿童摄影室,4个早教连锁机构,3个可提供孕期及产后保健服务的美容院和月子会所,以及一些私营的婴幼儿服装店等。记者发现,这些产品几乎囊括了母婴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网上,母婴产品的销售也很火爆,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当当网等购物网站,都把“孕、婴、童”放到了醒目的位置作为主打。在淘宝网,母婴相关产品被分成孕产新生、早教玩具、婴幼食品等6大类,每大类又细分为20~30个小类。

  此外,分娩后坐月子的花费也不少。很多城市的月嫂工资超过普通白领,北京的月嫂月薪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即使如此,很多人还是愿意花大价钱请月嫂。有业内人士表示,月薪1万元左右的月嫂很受欢迎,常常需要预约。

  商家激战:当心落入“陷阱”

  中国孕婴童产业发展委员会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该行业的发展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显示,中国的最高出生率大约出现在2016年,人口峰值为2028年,随着“二胎”制度的开放,我们即将迎来新一轮“生育潮”。

  全球消费者研究机构Kantar Worldpanel监测显示,中国婴儿用品市场在2012年销售总金额为307亿元,估测2017年整体婴儿用品市场的销售规模将扩大至463亿元,相比2012年增长50%,冲破500亿大关指日可待。国内的母婴用品市场正迎来一个黄金十年。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刘航表示,生儿育女虽然属于刚性需求,但是,商家的夸夸其谈、家长的急切心理,很容易使人挑花眼。比如,很多家长喜欢“海淘”,买国外的营养品、辅食等给孩子吃,但海淘也面临无法提供入境检验检疫合格证、保质期等一系列问题,未必适合国内人的体质。

  汪冰则提醒,最贵的未必是最好的,很多月子医院、月子会所抱孩子、喂奶等全方面包干,这虽然方便省事,却剥夺了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对孩子心理发育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此外,电动摇篮、高档婴儿车等高级装备,也很容易拉远父母和孩子的距离,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形成和人格发展。

  业内人士透露,月嫂市场存在价格虚高问题,有些高价月嫂有价无市,大家应擦亮双眼,以免花冤枉钱。

  专家提醒:生孩子可以省钱

  分娩经济市场巨大,但更多人关心如何在不影响产妇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这方面的花费。对此,专家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顺其自然,生育别扎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妇产科教授刘敏指出,很多中国人喜欢讨彩头,非得生“龙宝宝”、“马宝宝”不可,甚至为了赶良辰吉日,不惜要求剖腹产。这种人为影响自然孕产过程的做法并不可取,甚至可能对产妇带来伤害。扎堆生孩子还可能推动分娩相关用品涨价,花钱更多。

  其次,就近建档,不用总往大医院挤。刘敏表示,除了三级医院,很多二级医院和一些比较好的社区医院也具备助产资格,而且医疗设备并不落后,人也会相对少些。没有特殊疾病的孕产妇完全可以到这些医院建档、产检,分散医疗压力,自己和家人更轻松,这些医院的收费也相对较低。

  最后,合理消费,不要把生孩子搞得太“隆重”。专家提醒,追名牌、买进口,既增加无谓的消费,也浪费了社会资源。如果医生认为情况允许,建议选择顺产方式,不仅对产妇和孩子健康都有好处,也节约了成本。本报记者 陈 芸

2014-03-19 01:36:45浏览20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