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新世代”的父母似乎是幸运的,虽然他们跟以往任何一代父母一样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很高的期许,但是拜科技进步所赐,他们占有海量的信息和知识,在培养孩子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也能作出更加理性和科学的判断。
但是,也有人说“新世代”的父母是悲惨的,正因为科技的高速发展,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代父母拥有更多的担心,也拥有更多的教育“强敌”——网络、电子游戏、iPad在给自己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与他们争夺着孩子。
“焦虑”大概就成了形容这一代父母最常用的一个词。
那么,“新世代”怎么才能做好父母呢?怎么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些新工具?如何既让孩子使用iPad又不会沉湎于此?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了一期沙龙,来自各方的专家和家长回答的就是这些问题。
老妈的“约法18章” 能否避免孩子染上手机网瘾
“首先要声明的一点是,这部iPhone手机是我的,是我买的这部苹果智能手机。现在我将这部手机借给你使用。妈妈是不是很伟大?”
“我在任何时候都有权知道这部iPhone手机的密码。”
“如果手机掉马桶里了、掉地上了或者丢了,你必须对因此而产生的维修或者购买新手机费用负责。你可以割草坪、照顾小孩来挣钱,也可以将父母给你过生日的钱攒起来。上面我说到的情况发生的概率很大,所以你要提前作好准备。”
“不准用手机浏览色情信息。只能搜索那些你可以在父母面前拿得出手的问题和信息。如果你有什么问题的话,最好当面向人请教,尤其是向妈妈或者爸爸。”
“时不时地玩一些单词游戏或者脑筋急转弯等益智游戏,这对提高你的智力有帮助。”
……
上面的这些条条框框来自近段时间微信上被疯转的帖子。一位美国妈妈送给13岁儿子一个iPhone手机,又怕孩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便跟儿子有了“约法18章”。
显然,到底该不该让孩子拥有iPhone、iPad等智能产品,已经不仅仅是中国家长的担心,这似乎成了全世界家长的新课题。
“过去100年,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广播,我们的父辈大概可以说是广播的一代,我们这些父母应该说是电视的一代,我们的孩子成了互联网的一代。”当红科普作家瘦驼说。瘦驼是网名,这位最早的科学松鼠会会员,同时也是果壳网的主笔早已经适应了网络生活,连名字都愿意使用被网民熟知的网名。
其实,当年广播和电视兴起的时候,社会上也出现过类似的恐慌,人们担心广播、电视会影响传统的教育,会使孩子们远离书籍,成为不会思考的一代。
这么多年过来了,结果并没有像人们当初想象的那么可怕。
现在互联网来了,人们的担忧更深了,“那其实是因为人们对互联网缺少真正的了解。”瘦驼说。
有专家指出,互联网对于教育来说带来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第一,打破了信息垄断的界限;第二,使个性化教育能够实现。
过去100年,整个人类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这种提高是建立在集体教育的基础之上,每个孩子学一样的教材,按照一样的标准做作业,参加一样的考试,这确实非常有效率,但是却忽略了人的个性。
而现在,当互联网能够实现交互功能后,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
据了解,目前美国一些学校正在尝试用iPad教学,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反馈、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教育反馈,实现了针对性和个性化教学,这是过去无论听广播、看电视、看书都得不到的。
新世代父母不能忽略跟孩子互动
家长们的恐慌来自对新技术的不了解。而更多专家的担心来自家长们把自己应该担任的角色让给了高科技产品。
复旦大学教授在一堂名叫《新媒体与都市儿童玩工》的公开课上说,据她观察,不少家长自己也很喜欢用iPad和手机,晚餐后各自看电子产品,家庭交流十分有限。孩子缠家长讲故事或玩游戏时,家长习惯同意孩子玩智能产品,解放自己免于被孩子捆绑。
“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也永远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也永远无法代替人去一个自然环境或者进入人群进行真实活动。”瘦驼说,高科技永远无法取代父母。
那位美国妈妈给儿子的“约法18章”中也有类似的约定:
“不准带手机去学校。如果你需要和别人通过手机联系,能打电话就别发短信,这是生活的基本技巧。”“外出的时候把手机留在家里是一种安全而又明智的决定。这毕竟是一部手机,不是你生活的全部,学着过一种不带手机的生活。这样你就会比那些社交控、微博控更强大,因为你能够坦然地过一种没有手机和网络的生活。”
确实,高科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们用高科技把自己从与孩子的互动中替换了出来。
“你用高科技把自己解放了,高科技就把孩子捆绑了。”一位专家说。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针灸科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中医儿科
副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小儿科
副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小儿科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