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很多父母虐待自己亲生孩子的案例,仔细去读,你都会发现,那被虐待的孩子小时候都不是由父母亲自养育的,最常见的情况是,他们由老家的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带到三岁以后,才交回父母手里。父母可能认为这时候的孩子已经可以独立活动了,在生活上不需要大人太多照料,又可以上幼儿园了,于是接到身边,以为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以后的养育就容易多了。但殊不知,这给将来的养育(甚至一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麻烦。
这样一个养育过程是有很大缺陷的。一是老人的生命状态及不良习惯,还有孩子因缺爱(母爱)造成的心理营养不良,导致孩子的身心发育都有问题。回到父母身边后,他的生命状态和生活习惯与年轻的父母又有冲突,父母看不惯,因为他不是父母的作品,而是爷爷奶奶的作品,不是按父母的意愿,而是按老人的意愿塑造出来的。父母没有经历孩子养成这些习惯的过程,不清楚这些习惯的来龙去脉,心理上很难接纳。孩子一拿过来就已经是个半成品,就要去改造他,而改造比塑造更难——老裁缝都宁肯做新衣服,不愿改旧衣服——年轻父母本来就没有经验,一上手就接这个最难的活,肯定做不好。一做不好就沮丧、烦躁,一烦躁脾气就大,孩子就遭殃。
其二,是感情问题。孩子虽与父母血缘关系最近,但养育他的是老人,老人与他也有血缘关系,也很爱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由于他的脆弱,必须依赖成年人扶养,他很容易与扶养者建立依赖关系——就连刚卵出的小鸭,它身边只要有一个庞大的、活动的物体,它就把它当成妈妈。如果待在它身边的活动物体是母鸡,母鸡就成了它的妈妈;如果是一个人,人也会被它当成妈妈。如果一个婴儿从小被人抱养,他心目中的妈妈就是那个抱养者——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真的就相当于老人抱养了一个孩子,后来又被他的亲妈带回去了,这对老人和孩子都是一种伤害。
孩子与老人在天长日久的养育中,建立了比与父母更深的情感联系。父母对孩子没有“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经历,他与这个生命就缺少契合。我们经常看见岩缝里长出一棵树,树的根紧紧地贴着岩石,顺着岩石的形状走,岩石是什么形状,它就包裹成那样的形状,两者刚柔相济,合而为一,这就是默契。有了这种默契,无论什么外力都无法将它们分开,除非石碎根折。但这种默契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天长日久,在树根不断的生长中渐渐形成的,如果树根已经长成形,你再放一块石头在它下面,它不会去抱住它的,两者永远贴不到一起。只有柔软的、正在生长中的树根,才会去抱住一块石头。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你没有和他在一起,也许两颗心就永远失去了彼此抱住的机会。
其三,既然在情感上已有疏离,父母的教育便容易生硬,孩子也容易抵触,双方的冲突就可能很剧烈,发生悲剧的可能性也加大。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科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隔离科
主任医师
济南市中医医院 儿科
副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小儿科
副主任医师
看大医互联网医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