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国0-14岁的儿童超过2.2亿

  中国首份儿童慈善需求报告《中国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2)》在京发布。该报告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 会公益研究中心,历经6个月对全国13个省市45家儿童领域相关组织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完成。

  中国有超过2.2亿0-14岁的儿童,占全国人口16.6%。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因疾病死亡的农村儿童50.5%未得到治疗或仅在门诊治疗;在贫困地区,儿童罹患重疾死亡率高达54%;贫困儿童罹患重疾后的死亡率比城市儿童高约9倍。

  无论是政府还是公益慈善组织,要想为儿童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首先都需要准确确定儿童需求。从需求层次来看,有贫困儿童的基本生存需求、困境儿童 的特殊权益保护、以及所有儿童都具有的发展需求;从需求领域来看,有营养、医疗卫生、大病、心理发展、品德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等;从弱势儿童群体类 别来看,有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流浪儿童、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等等,他们分别面临着不同的困难,并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这些需求也在 变化着。

  纵览公益组织的慈善项目,会发现它们也大量集中于助学、大病救助、营养改善等领域。弱势儿童例如孤儿、罹患大病儿童、残障儿童等,既是民政部门 的救助对象,也是众多公益组织的帮扶群体。而像大病医疗、营养补给、基础教育等领域,既是财政投入的领域,也是公益组织引导社会爱心资源进行支持的领域。

  该报告提出,儿童慈善需求可分为儿童综合性需求体系和单项目体系,即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需求分别为基础慈善需求、特殊权益保护需求和发展需求三个层次,而横向需求体系应该遵循专业技术、服务模式和文化理念三个基本原则。

  民政部副部长 窦玉沛评价该报告说,它将引领我们突破传统救助的思维模式,力求达成儿童公益慈善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将其最大限度地与社会公众参与儿童公 益慈善事业的需求与期待紧密契合,从而激发社会公众奉献爱心的原生动力和最大热情,将“人人可慈善”的现代慈善理念落到实处,进而赋予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实 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做好基础慈善是儿童慈善项目的起点

  生存是一切需求的基础。当前我国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的基本生存条件影响了儿童健康成长。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因疾病死亡的农村儿童50.5%未得到 治疗或仅在门诊治疗;在贫困地区,儿童罹患重疾死亡率高达54%;贫困儿童罹患重疾后的死亡率比城市儿童高约9倍。因此,只有做好了保障儿童生存的基础慈 善工作,儿童才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目前,保障贫困儿童的基本生存成为众多公益慈善项目的目标。

  为了保障贫困儿童的医疗救助,中国红十字基金会2005年开始实施“红十字天使计划”,用于救助受到疾病困扰的儿童。此外,2012年,神华公 益基金会携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在全国开展的旨在帮助贫困家庭0—14周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即“神华爱心行动”。

  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吃好饭、更加营养”,邓飞等500多名记者和国内数十家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免费午餐项目。

  为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降低婴幼儿贫血率,提高儿童家长科学喂养知识的普及程度,全国妇联、卫生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于2011年起,共同开展“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项目。

  为了改善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住宿条件,为每个寄宿生提供一个温暖的家,满足最基本的住宿生活需要,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筑巢行动”。

  生存需求的基础性和迫切性,决定了基础慈善工作的重要性,也就是儿童慈善的起点在于解决儿童的吃、穿、住、教育、医疗等需求。基础慈善是儿童慈善的起点。

  保障特殊权益是儿童慈善的关键

  基础慈善项目的开展为广大的困境儿童提供了与普通孩子平等的生存机会,为保障儿童的基础权益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基础慈善项目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政府对于儿童领域的基础投入不断加大,公益组织面临新的课题。在基础教育方面,2001年起,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 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这一政策和配套的财政投入基本保障了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学上,而春蕾计划和希望工程最初的目的已经基本实现。大病救助和营养改善 方面的情况也非常类似,政府逐步出台相应政策并投入大量资金保障儿童的相应需求。面对政府职能不断完善,公益组织必须进一步挖掘儿童的需求,适时调整和转 变,做出项目改革。

  另一方面,儿童的特殊权益需求日益凸显。在满足了儿童基础慈善需求之后,不同类型的儿童因为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地域条件等因素,逐渐体现出不 同的特殊权益需求。比如,对于孤儿来说,政府每个月提供600元或1000元的补助,保障他们的衣食住行,这样对他们来说就足够了吗?他们真正缺少的是家 庭的温馨和家人的关爱。再如留守儿童,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起初,我们会给他们送一些学习用品,送一些慰问金。经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留守儿童最需要的 是亲情的沟通和交流。再比如流浪儿童,他们虽然缺少生存的基本保障,但是在调查中很多流浪儿童拒绝接受来自外界的帮助,他们从救助站不断的逃离、反复流 浪,并表示很喜欢从垃圾桶里找食物的生活。其实,流浪儿童最需要的是一个权威的影响,一个能够让他们安定下来不再选择流浪的环境和空间。留守女童遭受性侵 害的事件层出不穷,她们的人身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

  发展是儿童慈善的核心

  某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校长告诉我们,孩子其实缺的不是书包、文具,而是一个好老师,和对未来的希望。因此,儿童对 于高质量教育资源的渴求和对获得自身发展的需求超过对物质方面的基础慈善需求。而如果我们仅仅解决了儿童的书包问题,而没有提供塑造儿童灵魂的工程师,没 有教给儿童自我发展的技能和自我超越的品质,那么这一代的困境儿童长大后只会成为下一代困境儿童的父母。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孤儿救助是当地儿童慈善的重难点问题。简单的给钱和提供物资援助,孩子很快就会回到原来的生存状况。即使是政府持续性的 补助,每个月给1000元钱,这往往会导致很多孤儿不求上进,没有动力去掌握求生的技巧。等成年之后,没有政府的补助,他们的生活会非常艰辛。

  很多大龄孤儿缺乏必备的现代生活的生存技能和职业技术技能。他们有时候连汉语都说不流利,或者基本的交通规则都不懂。而很多人在长大之后选择到城市打工,由于缺乏上述基本生活技巧,生存和生活面临诸多困难,有的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于是,一些公益组织开始在这些地方对孩子进行职业教育、职业培训。通过培训给他们教授基本的生存知识、生存能力,使他们获得一门生存的基本的手艺,从而不仅仅解决了孤儿的生存问题,也解决了他们的发展问题。

2012-11-05 00:50:27浏览11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