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宫内节育器?皮下埋置? 产后你最适合哪种避孕方法

  宫内节育器、口服避孕药、皮下埋置、避孕套,对于新妈妈来说,哪种避孕方式最可靠呢?

  也许在生宝宝之前,你和你的另一半为了不“打搅”宝宝,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享受“性”福生活了。现在宝宝已经出生了,你很可能希望尽快恢复原来的亲密关系。那么,对于哺乳期和非哺乳期的新妈妈来说,分别采用哪种避孕方式比较合适呢?下面我们就针对不同的避孕方式逐一说一说吧。

  宫内节育器

  宫内节育器是一种放置在子宫腔内的避孕装置,由于初期使用的装置多是环状的,通常也叫做节育环。它通过机械性刺激引起的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及化学物质改变内膜,从而达到避孕的目的。由于它不抑制排卵,不影响女性内分泌系统,因而避免了一般药物避孕的不良反应。

  可靠指数:★★★★★

  方便指数:★★★★

  适宜人群:新妈妈在顺产后3个月、剖宫产后6个月可以上环。首先需要排除怀孕的情况,同时要求没有子宫畸形,没有生殖道炎症,再通过妇科检查,确认没有妇科肿瘤。此外,那些患有比较严重内科疾病的新妈妈上环需要慎重。月经过频、量多以及痛经的妈妈,可以选择释放孕激素的节育器。

  优点:长效、简单,一次放置于宫腔,可避孕数年;总的避孕效率高达98%以上,释放孕激素的节育器避孕效率高达99%以上;性生活后5天内放置带铜的宫内节育器可以起到紧急避孕的效果。

  缺点:传统带铜的节育器可能会造成月经量增多,痛经及有腰酸腹坠的感觉;可能引起生殖道感染,有一定的脱落率和带器妊娠率,避孕失败的话,有可能发生宫外孕

  上环的过程会不会有些疼?

  其实,上环的过程很简单,只是在宫腔内放置一个T状或环状的异物,作用原理是阻止受精卵着床。一般来说不会有创伤,临床手术通常四五分钟就做好了。

  放置好了以后,会不会觉得不舒服?

  毕竟放进异物,我们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不过,经过很多年的改进,现在的节育器已经越来越符合宫腔的形状,而且异物感和副作用也越来越小。比如传统的节育器容易引起月经量增多、月经周期缩短、月经期延长、腰部酸胀感等,而现在有些新型的带有孕激素的节育器可以使这些状况大大好转。

  上了环以后一定就安全吗?

  通常上环的避孕效果还是不错的,可以达到98%以上。但是,也有可能发生环位改变,甚至环的脱落。因此,新妈妈在上环1个月、3个月,都得分别检查一次,再以后就是一年查一次。检查的方法主要是通过B超来确定环的位置是否有改变。

  短效口服避孕药

  它的避孕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卵巢排卵,并改变增加子宫颈分泌物的黏稠度,使精子不易穿透,或使子宫腺体减少糖的制造,让囊胚不易着床,或是改变子宫和输卵管的活动方式,阻碍受精卵的运送,使精卵无法结合形成受精卵,从而达到避孕的目的。如果能够正确服用的话,避孕效果能够达到99%。

  可靠指数:★★★★★

  方便指数:★★★

  适宜人群:哺乳结束后,月经恢复正常的、身体健康的新妈妈。原因是药物中含有的激素会通过乳汁进入宝宝体内,所以哺乳期的新妈妈不宜使用。对于不哺乳的新妈妈来说,在产后42天检查没有发现什么问题的话,就可以开始服用。健康方面要求新妈妈没有肝脏、肾脏等内科疾病,肝肾功能正常,月经的量不是太多,没有妇科合并症,包括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同时乳腺没有包块、肿块,没有乳腺增生,还要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40岁以上以及吸烟和肥胖的妈妈不建议服用避孕药。

  优点:安全,正确服用后避孕效果非常好,失败率非常低;停药后生育能力很快恢复;能减少经期出血量,缩短经期,使痛经减轻,对治疗月经失调有一定帮助。

  缺点:漏服会严重影响避孕效果;服药初期会有轻度恶心、食欲不振、头晕、乏力、嗜睡、呕吐等反应,在晚饭后或睡前服用避孕药可使上述症状减轻;长期服用可能会增加静脉血管栓塞的危险;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会降低避孕效果。有些女性在服药期间会出现停经现象,一般停药后会自行恢复。不过短效避孕药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四代,相比以前的避孕药,其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含量都有所降低,它的副作用也会减少很多。

  停药后多久可以怀孕?

  目前国际上的说法不太一致,有些专家建议在准备怀孕前两三个月停服避孕药,因为口服避孕药除了阻止你排卵外,还会导致子宫内膜发生改变。这些专家相信,如果你真的意外怀孕,胚胎也许会因此不能自行植入子宫壁。但也有一些医生指出,一旦你有了下一次月经,避孕药中的激素便会从你的身体中排出,所以如果你想怀孕,停服避孕药后就可以马上开始。

  目前国内的专家一般还是建议停服避孕药3个月后再怀孕比较好。这样有助于你确保自己在怀孕前让身体达到最佳健康状态,比如你可以有足够的时间从一开始准备怀孕就服用叶酸、戒烟或改变其他不太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2012-10-30 07:45:31浏览10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