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用心帮孩子战胜恐惧

  人的恐惧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但恐惧的具体对象却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渐获得的。

  七、八个月的婴儿开始有了记忆,当母亲离开他的视线时会感到思念,专家将这一时间段称为"第8月危机"。

  8个月到1岁的婴儿,会在半夜突然惊醒,可能与某种可怕的梦境有关。

  2岁半到5岁的儿童,幻想多于现实,会对自己想像到的事情感到害怕。这是他们对现实世界感知的结果。

  —这种种恐惧体验都是正常的,家长不该盲目给孩子“壮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巴利·冈特就指出:恐惧是一种重要的生存反应,它增强了人类保护自己、逃避危险,同时急中生智、随机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体验,是儿童对危险情景或事物的一种积极应答,只不过应答的水平尚属于较低层次。

  当然,也要看到恐惧感消极的一面。孩子尚处于发育期,心理情感正在破土、萌芽,过频、过多、过强的害怕情绪会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以致日后软弱、缺乏自信或依赖大人,或者发展成为恐惧症,导致精神障碍。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恐惧行为呢?

  首先,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不要害怕”之类的空话,因为这些话不仅不能安慰孩子,还会影响他们的真实感觉。应该让他们知道恐惧是正常的,甚至是有益的,大人会理解并帮助他们。

  其二,少说多听,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以及他们究竟需要什么帮助。如果父母老是用忠告来代替倾听,孩子就会闭口不说,致使你的帮助无从入手。

  其三,为孩子提供感情上的支持。当他们在生活中因遭受挫折而抱怨时,家长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不要装作无所谓的样子,甚至嘲笑、讽刺孩子。

  其四,帮助孩子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比如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可先主动带他到幼儿园去看看,和老师聊聊天,或与小朋友们玩一玩、做做游戏,为正式入园做好心理准备。

  最后一点,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择相应的帮助措施。

   在婴儿期,往往是父母不自觉地把恐惧感“传染”给了孩子。比如,孩子本来在静静地睡眠,当雷电交加时,妈妈突然惊慌地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孩子从睡眠中惊醒,从母亲惊恐的表情与动作中感受到了雷电的可怕,便不再敢独自呆在小屋子里玩耍或者睡觉了。著名心理学家弗莱斯指出:孩子在学会说话前已能观察周围的情绪气氛,1岁左右就能分辨各种情绪,读懂父母脸上的表情。若父母能在类似的突发事件中保持镇定,则孩子便能从中吸取胆量,减少性格中的恐惧成分。

   3岁以后的孩子,其恐惧感多来自丰富的想像,例如各种动物与鬼怪等,此时应充分理解他们的想像力,并对他们的想像进行分析,指出哪些是真的(如动物),需要采取什么保护措施;哪些是假的(如鬼怪),不必理会。

  小学阶段,对于某些事物的恐惧往往源于无知,故父母工作的重点在于引导他们多学习有关的知识,如阅读有关火灾、地震和龙卷风等方面的书籍,了解这些自然灾害的奥秘以及防范办法,这比空口解释更容易消除孩子的恐惧感。

(责任编辑:周奕桦)

用心帮孩子战胜恐惧点击进入精彩育儿频道!

2008-03-23 16:10:00浏览13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