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孕妇乳房呵护从孕期开始

  小知识导读:

  正常时,每个乳房有15-20个乳腺,每一个乳腺都开口于乳头。乳腺是由腺泡和乳腺导管组成,腺泡分泌乳汁,乳腺导管向外输送乳汁。在乳腺之间还有许多结缔组织和脂肪,乳房表面被皮肤覆盖着。正常乳头为圆柱状,凸出在乳房表面,乳头表皮不平,有小结节,很容易积存污垢。

  呵护方案一:促进乳腺发育,养护乳房皮肤

  怀孕后,乳房腺泡和乳腺导管大量增生,结缔组织充血。到了4个月时,乳头分泌少量黄色黏液,乳晕皮脂腺也增加了分泌。这时,积极促进乳腺发育,养护乳房皮肤,这是分娩后能够顺利为宝宝进行哺乳的第一步。

  促进乳腺发育 tips:

  1.经常用温和皂水擦洗乳晕和乳头皮肤,并将皮肤皱褶处擦洗干净。这样,不仅可以保持乳房卫生,还会使皮肤逐渐变得结实耐磨,日后经得起宝宝吸吮。

  2.洗浴后正确按摩乳房。每次清洗乳晕和乳头后,用热毛巾敷盖乳房并用手轻轻地按住;将乳房擦净后撒一些爽身粉,并用涂有爽身粉的手指从乳房四周由内向外轻轻按摩;用手指腹在乳房周围以画圈方式轻轻按摩;轻轻按住乳房并从四周向乳头方向轻轻按摩;拇指和食指压住乳晕边缘,再用两指轻轻挤压。

  3.睡眠时,注意采取适宜睡姿,最好取侧卧位或仰卧位。俯卧位容易使乳房受到挤压,使血液循环不通畅,不能保证促使乳腺发育的激素运送,从而影响乳腺发育。

  4.乳房较小的孕妈咪,孕期切不可使用丰乳霜;乳房较大的孕妈咪,也绝不可以使用减肥霜。这两种用品中都含有一定的性激素,随意使用会影响乳腺的正常发育。

  特别小叮嘱:

  乳房出现异常时,如异样疼痛和外形改变,应该及时看医生。切不可自己无把握的乱治,导致乳腺发育受到很大影响。

  呵护方案二:悉心呵护乳头,使乳头皮肤变得坚韧结实

  未经过吸吮的乳头皮肤较为脆弱,常常容易在分娩后让宝宝吮破。乳头皮肤一旦破损,在宝宝吸吮时将会非常疼痛,以致不得不中断哺乳。如果未及时恰当处理,容易引发乳腺炎或乳腺脓肿,导致母乳喂养失败。因此,孕期进行乳头护理对分娩后顺利进行母乳喂养非常重要。

  悉心呵护乳头 tips:

  1.经常用干燥柔软的小毛巾轻轻擦拭乳头皮肤,这种刺激可增加乳头表皮的坚韧性,避免在宝宝吸吮时破损。

  2.从怀孕4-5个月起,经常用温和皂水擦洗乳头,清除附在上面的乳痂,并在乳头涂上油脂。

  3.每次洗澡后,先在乳头上涂油脂,然后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抚摩乳头及其周围皮肤;不洗澡时,先用干净柔软的小毛巾擦拭乳头,然后采用以上方法按摩。

  4.如果乳头上有硬痂样的东西,不要生硬去掉。可在入睡前在乳头上覆盖一块长约10厘米、涂满油脂的四方纱布。然后,在第二天早晨起床后再把硬痂样东西擦掉。

  特别小叮嘱:

  孕妈咪注意不留长指甲,以防做乳头按摩时损伤皮肤,引起不必要的感染。

  呵护方案三:积极矫正凹陷或扁平的乳头

  如果孕妈咪乳头有扁平或内陷现象,都会大大影响日后给宝宝顺利哺乳。因此,在孕期内必须及早进行矫正。

(责任编辑:周奕桦)

孕妇乳房呵护从孕期开始点击进入精彩育儿频道!

2008-03-05 09:54:00浏览7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妊娠糖尿病食谱三餐大全集
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合理的饮食安排至关重要。早餐建议选择燕麦粥、水煮蛋,午餐可选择糙米饭、清炒虾仁、凉拌菠菜等,晚餐可选择全麦面条清蒸鱼、清炒芦笋等。一、早餐:1、燕麦粥:燕麦是一种优质的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可增加饱腹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上升。取30克左右的燕麦片,用适量清水煮成粥,口感顺滑,营养丰富。2、水煮蛋:鸡蛋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一个水煮蛋能提供约7克蛋白质,且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对血糖影响较小。可搭配燕麦粥一起食用,增加早餐的营养丰富度。二、午餐:1、糙米饭:糙米保留了更多的膳食纤维和营养成分,升糖指数低于精白米。用100克左右的糙米煮成2、清炒虾仁:虾仁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含量低。取100克新鲜虾仁,搭配西兰花、胡萝卜等蔬菜一起清炒,不仅营养丰富,还能增加菜品的色彩和口感。3、凉拌菠菜:菠菜富含铁元素和膳食纤维。将菠菜焯水后,加入蒜末、生抽、醋、少许盐和橄榄油凉拌,是一道美味又健康的菜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三、晚餐:1、全麦面条:全麦面条由全麦粉制作而成,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相较于普通面条,升糖速度更慢。煮100克左右的全麦面条,可搭配番茄、鸡肉、青菜等食材做成番茄鸡肉面。2、清蒸鱼:选择鲈鱼、鲫鱼等新鲜鱼类,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有益。清蒸的烹饪方式能最大程度保留鱼的营养成分,减少油脂的摄入。3、清炒芦笋:芦笋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且含糖量低。清炒芦笋口感鲜嫩,既能为孕妇提供营养,又不会对血糖造成较大波动。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固然重要,但也需要注意营养均衡。建议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导致血糖大幅波动。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等,也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无法有效控制血糖,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糖尿病足脚趾发黑变硬可以清理吗
糖尿病足脚趾发黑变硬通常可以清理,这通常意味着组织坏死或血运障碍,不清理会致感染扩散。但清理前医生需全面评估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采用清创术等在无菌下操作。患者在清理过程中也要做好脚部护理、控好血糖,避免恶化。糖尿病足脚趾发黑变硬,往往是由于长时间的血糖管理不当,导致足部血管、神经出现病变,进而引发足部供血不足、感觉异常,并可能出现溃烂、感染等症状。当脚趾发黑变硬时,可能意味着局部组织已经出现了坏死或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坏死组织不能得到及时清理,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导致感染扩散,甚至引发全身性感染,危及生命。然而,清理过程并非简单地去除坏死组织。首先,医生需要对患者的整体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血糖控制情况、感染状况、局部血供等。在评估基础上,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控制血糖、抗感染治疗、改善局部血供等措施。对于坏死组织的清理,医生通常会采用清创术等方法,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进一步感染。在清理过程中,建议患者应注意保持脚部清洁卫生,避免感染。可以定期用温水清洗脚部,选择宽松、透气性好的鞋袜,以减少脚部受压和感染的风险。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控制血糖水平,按时用药,定期监测血糖,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如果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糖尿病的皮肤痒是什么样的
糖尿病患者出现的皮肤痒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其表现多样,包括瘙痒程度不同、瘙痒范围有别、伴随症状多样等。1、瘙痒程度不同:有的患者瘙痒程度较轻,只是偶尔感觉皮肤有些许发痒,不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而有的患者瘙痒感强烈,会忍不住搔抓,甚至影响到睡眠和日常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瘙痒范围有别:可能是局部皮肤瘙痒,比如腿部、手臂、背部等某个特定部位,常见于小腿胫前皮肤。也可能是全身性的瘙痒,全身皮肤都有瘙痒感,没有明显的固定区域。3、伴随症状多样:部分患者皮肤瘙痒时,皮肤外观基本正常,没有明显的皮疹、红斑等改变。但也有一些患者除了瘙痒外,还会伴有皮肤干燥、脱屑,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增加,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还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皮疹,这可能是由于搔抓导致皮肤破损引发了感染,或者是糖尿病性皮肤病的特殊表现,如糖尿病性大疱病等。对于糖尿病患者皮肤痒,建议要严格控制血糖,这是缓解皮肤痒的关键,通过合理饮食和规范用药,使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其次,注意皮肤护理,避免使用过热的水洗澡,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使用温和、滋润型的沐浴产品,洗完澡后及时涂抹润肤霜,保持皮肤水分。另外,穿着宽松、纯棉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如果皮肤痒症状严重,不要搔抓,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黄兆辉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糖尿病并发症脚烂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并发症脚烂,医学上称为糖尿病足溃疡,这主要是由于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导致下肢神经和血管发生病变,进而引发足部感染、溃疡甚至坏死。该疾病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糖尿病足溃疡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高血糖环境会损害神经,特别是下肢的神经,导致患者感觉减退或丧失。这使得患者难以察觉脚部的损伤、压力或感染,从而容易忽视初期的小伤口或不适。另外长期的高血糖状态还会损伤血管,导致血管狭窄、堵塞,进而影响脚部的血液循环。血液供应不足会使受伤部位愈合变慢,增加感染的风险。而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通常较为脆弱,这使得此类人群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并且感染后的愈合过程也会比正常人更长。发生感染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会迅速恶化,可能导致截肢等严重后果。除了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免疫功能下降外,糖尿病足溃疡的形成还与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例如,穿着不合适的鞋子、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等,都可能增加脚部受到压力和摩擦的风险,从而引发溃疡。此外,足部外伤、烫伤、冻伤等也可能导致糖尿病脚烂。针对糖尿病足溃疡这一并发症,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这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关键。患者需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如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次,要定期检查足部,包括自我检查和专业医生的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同时,保持足部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穿着舒适、合适的鞋子,并使用护垫等辅助工具减轻压力。若发生感染或溃疡,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护理。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