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节能灯辐射大 离孩子远点

  日常生活中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有无危害?孕穿防辐射服有没有用?昨天,在由上海市协、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办的“名家科普讲坛”上,国家环保总局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赵玉峰教授指出,“电磁辐射无害处,无需进行个人防护”是一种错误论调。 “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肯定会对敏感人群造成危害,老百姓要注意防范辐射。 ”

  尽量购买低辐射节能灯

  最近,节能灯的辐射强度引起公众关注。有市民发现,用检测仪器近距离接触节能灯,显示数据达到几百伏/米甚至上千伏/米,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电场安全标准。获知市民反映的情况后,环保部门专家对十多种品牌的节能灯进行检测,发现确实如此,当仪器距离节能灯10厘米以时,一种节能灯的电场辐射数据达到1600伏/米,其余品牌的节能灯数据也超过200伏/米。然而,当检测仪器距离节能灯1.5米远时,电场强度就骤降到了十几伏/米。

  对于这一情况,赵教授表示,很多依靠电磁感应原理发光的灯具,都存在辐射较大的问题。这是因为,这些灯具里有镇流器,开灯时会产生高频振荡,从而发射出上万赫兹的电磁波。对市民来说,应对举措有多种。最直接的办法是选购低辐射的节能灯,目前市场上已有此类产品。第二种办法是在选购节能灯前查阅产品的检测报告,按照 “电场强度不应超过200伏/米,磁场强度应低于10微特斯拉”的标准进行选购。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市民的是,在家里,要让节能灯与人体保持一定距离,特别是对孩子来说,台灯要放得远一点,不能凑得太近,这样对孩子的身体和视力都有好处。

  有专家提出应尽快出台产品标准,限制节能灯辐射强度,赵教授认为不太可行。我国政府部门已出台了辐射环境标准,对电磁辐射的强度做安全规定;如果要出台产品标准,那就可能导致有很多标准出现,如手机的辐射标准、微波炉的标准、节能灯标准。 “那就比较难操作。”对老百姓来说,在购买、使用电器时应有防范意识,注意辐射防护工作。

  有必要防范过量电磁辐射

  自从去年央视报道 “孕妇防辐射服反而使辐射量增加”的新闻后,关于电磁辐射防范必要性的讨论,就进入公众视野。有一种观点认为,电脑等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很弱,无需个人防护,因此孕妇没有必要穿防辐射服,国孕妇都不穿这类服装。

  对于这种观点,赵玉峰教授给予否定。他表示,在美国、英国等不少西方国家,都出现过孕妇穿防辐射服的热潮,上世纪70年代,日本就有防辐射孕妇装了。 “我的一个美国朋友来北京后就要去买防辐射孕妇装,她说这种服装在美国也有,但中国的相对便宜。”当然,西方国家的孕妇装不如中国普及,这可能和厂商的营销、中国父母对独生子女的重视有关。

  “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肯定会对敏感人群造成危害,如孕妇、童、老人,这一点是板上钉钉的。”赵教授说,假如没有危害,各国就不会制订电磁辐射量标准,我国卫生部和环保总局也不会制订。既然已制订相关标准,就表明政府部门和老百姓有必要采取防范措施,预防超标辐射的潜在威胁。

  孕妇别用电热毯

  在日常生活中,市民该如何做好防护工作呢?在使用手机问题上,赵玉峰建议尽量少拨打电话,多用座机。 “打手机应该长话短说,它是通讯工具,不是聊天工具。”为了让手机尽可能远离人体,专家建议市民用分离式耳机,不要将手机紧贴面颊、耳朵。在夜里,最好不要把手机放在枕头边,虽然它在待机状态下电磁泄漏量很小,但还是会有泄漏,要买品牌手机, “山寨”手机的辐射量很可能会比较大,对人体健康不利。

  演讲中,专家还提到电热毯,因为它的电磁辐射比较高。 “我劝老人、孕妇别用电热毯。”赵教授说。国外一项研究显示,电热毯的辐射会对孕妇、胎儿造成负面影响,可能引起早产,婴儿智力发育不健全。对于这个结论,科学界存在争议,但本着预防为主的思路,建议孕妇不要用电热毯。

  在家用电器中,微波炉、电磁灶的辐射量也是比较大的,在购买这两种家电时,市民应选购品牌产品,并在购买前查阅产品的电磁辐射检测报告。卫生部出台的职业卫生标准显示,环境电场的强度不应超过1000伏/米,但赵玉峰认为,对普通居民来说,电器的电场强度不应超过200伏/米。在检测报告中,磁场强度也是一个应有的指标,经专家讨论,该指标的安全数值应低于10微特斯拉。

  电磁辐射减弱精子活动力

  谈到过量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赵玉峰表示会造成心血管系统、神经功能系统的紊乱,导致头痛失眠多梦,体力减退,心电图异常以及脱发。在动物实验中,电磁辐射能使小白鼠和兔子掉毛。电磁辐射还会使精子的活动能力减弱。一项避孕实验显示。过量电磁辐射将导致不育,但离开高辐射环境一段时间后,男性的生育功能可以恢复正常。

  在演讲的总结中,赵教授指出,既然电磁辐射有负面影响,那就得采取预防措施。 “三四十年前有专家提出吸烟致癌的观点,被很多人质疑,如今,吸烟致癌已成常识。同样道理,目前我们对于电磁辐射的危害还了解得不够,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得出公认的科学结论前,我们应该采取防范措施,这样才能确保老百姓的健康。”

(责任编辑:邓琦)

63
2012-03-19 02:59:00浏览20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