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误区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育儿 > 教育误区

宝宝“反抗期”的五大教育误区

举报/反馈
2011-07-20 00:00:00腾讯

  贾老师作为某五一幼儿园园长,多年从事幼教工作,对幼儿成长、教育具有详实的第一手经验和资料。针对目前人们普遍重视3岁以前对幼儿的教育,她在参加老教授协会学前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外,对自己2岁半的小孙女进了长期细致的观察和教育指导。许多爸爸妈妈都感觉到孩子在1岁多以,开始不太听话,有的爱发气,有的倔强,不知如何应对。那么,贾老师的小孙女在生活中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吗?作为一位早教专家,她道出了许多年轻父母因不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而出现的教育指导上的“误区”。

  误区一:说话不注意小节

  孩子会说话以后,成人一些意识的话语或开玩笑,可能对孩子形成误导。

  西西(贾老师的孙女)2岁时的一个周末,跟爸爸一起回自己家,西西想要吃糖,就说:“爸爸我想要一块糖。”爸爸担心吃糖太多不利孩子的齿健康,就说:“没有了。”西西不死心,说:“我估计还有。”按理说,2岁孩子能说出像“估计”这样的词语,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表达意愿,但西西爸爸却未意识到自己是在与一个正处于语言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孩子讲话,说了一句:“你估计个屎!”这一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的脑海里。直到现在孩子快3岁了,当别人说到“估计”这个词,她还不能接受。前两天妈妈、姥爷和姥姥要带西西去游乐场玩,过去了几辆公交车,人都很多,妈妈说:“我估计一会儿就能再来一辆。”西西听了,说:“你估计个屎。”可见,虽然时间过了快一年了,爸爸一句不经意的话仍然在孩子脑海里留着深刻的印记,每到别人说起“估计”,西西就要带出“估计个屎”,后来姥姥和她商量,一致认为那样说太难听,大家用“觉得”、“认为”来取代“估计”了。

  所以,家庭成员在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正确礼貌的用语,不然孩子马上就学上口了,成人自己还未意识到孩子从哪里学来的,怎么变成这样了。

  误区二:限制孩子的探索

  反抗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会认为孩子是淘气、调皮。1.5~3岁是孩子独立意识十分强烈的一个阶段,父母要明白这一点,不应过多强调要孩子听话。孩子不听话时,有的父母就用暴力恐吓,把孩子的自我意识强行压制回去了,这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

  以玩玩具为例,我国由于多年来经济不发达,一个玩具常常是老大玩了老二玩,老二玩了老三再接着玩,对玩具十分爱惜,不能破坏。在美国,一次教育专家讲座中谈到玩具时,指出他们的父母如果看到孩子对买回家的玩具小汽车如果三天还不动手拆拆装装,就会着急了,认为孩子不懂得探索。西西在家也喜欢拆自己的玩具。刚开始,遭到爸爸妈妈的反对,觉得孩子把好好的一辆警车的警灯给扭坏了。后来,在大人耐心询问下,西西说:“我想看看它为什么一打开就转,就亮。”姥爷给孩子解释了,这是因为警车下面有电池,电线把电传到了警灯上,一打开开关,警灯就亮了。从那以后,大家理解了西西的想法。当然,成人也不鼓励孩子谓地破坏玩具,而是了解孩子对新事物有探索的愿望时,在大人的协助下,拆装玩具。这样即避免了对物品的损坏,同时又照顾了孩子好奇、探索的自我意识。孩子愉快,家里人也放心。

  误区三:称孩子“说瞎话”

  孩子到了2、3岁时,当自己的意愿与父母的要求不一致时,会说一些与事实不相符的话,这时成人会以为孩子是说瞎话。其实,这是孩子主观意愿的一种表达,不是存心说瞎话。

  在“非典”时期,回到家以后,人人都要洗手,换家居服。2岁多的西西也严格遵守这些卫生纪律,还时时提醒大人要这样做。也许因为天天这样都做,时间长了,孩子也有想违规的时候。有一天,妈妈领西西进了姥姥家的门后,西西说:“姥姥你看,我在外面玩儿的时候,哪儿都没摸。”妈妈一听急了,觉得孩子整个儿在说瞎话,就质问西西:“你再说哪儿都没摸!”西西也不示弱,说:“就是哪儿都没摸!”一看母女俩要起争执,姥姥接过话茬,让西西好好想一想。西西想了想说:“我是有一天哪儿都没摸,那是昨天和姥姥在外面步,天下雨了,我和门口的贾奶奶问了好,就回来了。我这次和妈妈出去呀,天没下雨……我还是去洗手去吧,跟妈妈出去我摸外面的滑梯了,我记错了。”在经过了一翻回忆之后,西西修正了自己的论断,主动去洗手了。

  可见,孩子在回忆表达时,会有记忆错位或以主观愿望代替事实的现象。父母不要一下断定孩子说瞎话,可以让孩子再想一想,或提供一些回忆线索,这样孩子就能逐渐辨明真相,避免和父母起争执。同时,这样也有利于保护孩子用语言表达的愿望。

  误区四:单调重复的识字、识数

  当孩子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的能力后,许多爸爸妈妈都热衷于教孩子识字或识数。然而,并不是每位父母都是天生的好老师,有的爸爸妈妈也许采用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孩子不太感兴趣,就认为孩子是不是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话。其实,孩子更重要的是在玩中学,在主动意愿下学习。

  西西在家也受到识字的早期启蒙,家里的阿姨为了吸引西西识字的兴趣,告诉她:“把这些字念出来,就给你苹果吃。”西西认了不一会儿,就烦了,可阿姨却不想放弃,依然用食物为奖励。西西这时就不吃这一套了,哭起来。姥姥一问之下,知道西西是想玩一会儿汽车。于是让西西和阿姨商量,先玩儿一下汽车,再看识字卡。经过重新安排,孩子学习的兴趣比以前提高了,哭闹也少了。因此,热衷于让孩子学习的父母应该注意方式和方法,发挥孩子的主动意愿,灵活安排孩子的学习、游戏,以达到良好效果。

  误区五:强调孩子的弱点

  孩子在2岁时会说话了,欢欣鼓舞的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礼貌大方,对人热情。但孩子有时偏不给面子,就是不愿意跟人打招呼。这时,成人会说:“这孩子怎么不爱叫人。”而且可能反复在孩子面前指出他这样那样的弱点。

  西西有一段时间,也是出门后,不理睬人,不喜欢和人打招呼。家里人都有些急了,这可怎么办呢?姥姥看了,先给西西讲了一个《小帽与小狗》的礼貌待人故事,鼓励西西学习故事中讲礼貌的小猫。然后和家里人打好招呼,不要总提西西“见人不叫”,“没礼貌”的事,减小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西西渐渐地由原来因害怕叫人拒绝出门玩耍,变为主动要求出门,见到楼里熟悉的奶奶也主动打招呼了。

  因此,在孩子出现一些弱点时,父母不要因为着急而反复念叨,强化孩子的弱点。那样,只能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形成较大心理压力。可以淡化处理,孩子慢慢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孩子从1岁半到3岁期间,由于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对成人的建议和指令会有不听从,固执或不听吩咐的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反抗期”。作为成人,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在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反抗”行为时,注意以平常心对待,不大惊小怪,不过多限制孩子,适当提合理要求,孩子的自我见解会逐渐萌芽,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责任编辑:赵媛媛 实习编辑:李凌锋)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