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警惕塑化剂侵害孩子的健康

 什么是塑化剂?

  塑化剂有毒性的,它的分子结构类似荷尔蒙,被称为“环境荷尔蒙”,是环保署列管的毒性化学物质。若长期食用可引能起生殖系统异常、甚至造成畸胎、癌症的危险。

  我们身边的环境干扰素并非只有塑化剂一种,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从而干扰人体内分泌化学物质与人类接触的几率也在逐渐增大。所以,即便是没有塑化剂的风波,我们也应该开始警惕其他环境荷尔蒙的侵害。

  塑化剂是指“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二酯”,是一种有毒的化工业用塑料软化剂,属无色、无味液体,我们是看不到的,不过有涉及食品类\品牌:1茶饮料类红茶、绿茶、奶茶、冬瓜茶、乌龙茶等2果汁类百香果、葡萄柚、水蜜桃、荔枝、苹果、杨桃汁等3运动饮料各类运动饮料4果浆、果酱类芒果果浆、水果颗粒、凤梨浓糖果浆、草莓果酱等5粉状类胶原蛋白粉、益生菌、果汁粉等6锭状类口嚼锭、羊乳片、胶囊、钙片等“涉毒”名牌统一、台糖、台盐、白兰氏、金车、台湾比菲多、盛香珍、长庚生技、鲜茶道、自然美、顺天堂草本公司……

  塑化剂

  为何让孩子很受伤?

  面对塑化剂的毒害,一些儿童出现生殖发育异常的表现可能与塑化剂有关。

  一位台湾的妈妈5月28日出面表示,怀孕时特别爱喝珍珠奶茶、灌装果汁等,每天至少喝1~2杯,结果孩子出生8个月后,生殖器大小只有豆粒一般,仅有1厘米长,还不及其他孩子的1/3大。这位妈妈也怀疑,宝宝的症状是否与怀孕期间吃的食品中含塑化剂有关。

  谈及对儿童的影响,塑化剂之所以对儿童的侵害更大,可能与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有关。这是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间,对于药物、食品、营养素等刺激特别敏感,因而危害也就更大,使得生理发育的地基打不牢,从而影响生理功能。

  成人已经发育完善,假如外面环境影响精子水平的干扰因素消失,那么很有可能促使成人生殖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而儿童就不然,没等发育到正常的成人水平,就已经受到损害,想要靠自身内分泌进行调整,已经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完成正常的生长指标。

  被我们忽略了的“塑化剂”

  塑化剂,一种人工合成化学物质,主要运用于工业生产,添加在塑胶中可增加柔软度、延展性,许多塑料制品都含有此物。但是,它如今经不法商人非法添加于食物中,玩具含量也没有用量显示,一时让市民们“闻塑色变”。其实,记者发现,市民们特别关注食品“被塑化”事情,且不了解因自己操作不当,可能让安全的塑料制品变成塑化剂释放物,并被你吃进肚子。

  塑料中合法添加

  使用不当,当心吃进肚子

  塑化剂对人的主要危害方式是什么呢?华南师范大学生物与化学系黄儒强回答说:吃进肚子。在生活中有很多食物在加工、加热、包装、盛装的过程里可能会造成DEHP的溶出且渗入食物中。

  黄教授说,塑化剂属于塑料中的添加剂,常被运用于化工行业,“塑料产品为了增加柔软性,一般会加入这种物质。”所以,各种塑料制品、塑料容器、保鲜膜中常能发现其身影。它无色无味,“柔软”是其存在的一种方式,但大家凭肉眼一般也无法判断是否含有,必须通过检测才能发现。

  台湾的饮料中加入塑化剂,这属于非法行为,大家吃了“毒食物”理所当然会构成危害,这是有关部门正在“围追堵截”的。而塑料容器中原本合理存在的塑化剂,却常因人的不当使用,而在不经意间被吃进肚子。比如,用“非微波炉专用容器”加热食物,直接用普通塑料装食物入微波炉加热,用不合格的一次性饭盒装着热快餐,用非食用塑料袋装着滚烫的食物,戴着塑胶手套吃手扒鸡……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画面,正是有些人太贪图方便和便宜,食塑化剂让原本无害的食品变成“毒物”,让塑料容器变成帮凶。

  黄教授提醒道,当心高温让塑化剂释出。他解释道,塑料制品分很多种,所能耐受的温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超市购物时能看到有的塑料容器、保鲜膜会注明“微波炉适用”,或者写着“微波炉专用容器”,说明这个产品能耐高温,加热后是不会变性变“毒”的。对没有特别注明的容器你就要注意标签上标注的“适合温度”,而决定其用途。

  “尤其是一遇热就变软、变形的塑料制品,一定不要用其装盛食物。同样道理,这类玩具也最好别买给小朋友玩。因为,儿童喜欢抓着玩具往嘴里放。”黄教授说。

  据最新消息,有研究者发现,“受包装中的塑化剂溶出影响,市售方便面和方便米粉存在不同程度的塑化剂污染。”这里需要提醒消费者的是注意食品的包装别用于加热或让其受热。但安全方面就只能依靠政府部门监督了。

  玩具添加存争议

  不要选购不明来历玩具

  儿童节刚过,儿童常接触的玩具含塑化剂,让家长分外揪心。那么,塑料玩具是否安全,孩子是否就不能购买塑料玩具了吗?

  据悉,我国目前对玩具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要求并无相关规定。据5月31日全国玩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张艳芬回应媒体道“为确保婴幼儿的安全,我国在即将颁布实施的婴儿奶嘴安全标准中已对其限值进行了规定,限值和欧盟相同。”

  那么,在当下,家长又如何给孩子选择合格的玩具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内分泌专科主任梁立阳副教授建议家长别一味图便宜,购买来历不明(如路边摊、网站)的塑料玩具,找到产地、厂家,对消费者更有保障。特别是当宝宝处于喜欢咬玩具的阶段,更是要对玩具严格把关。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医师谭小华曾向医健馆记者提到,孩子玩具总体要求原则是无味、不掉色、颜色不浑浊。如果要给低龄宝宝买玩具,孕妇在孕期就得购买,让玩具暴露在空气中散散味。

  台湾媒体报道,部分不良企业在指甲油、香水、口红等化妆品中,也使用塑化剂。但据6月1日媒体报道,广东省保化检测中心技术负责人介绍,在2007年版的《化妆品卫生规范》之中,已将6类塑化剂列为禁用成分。去年年底,药监部门在市面上部分知名品牌化妆品中没检出塑化剂,但为保险起见,新妈妈、准妈妈们别太贪靓,免得间接伤害宝宝。

  多喝水,助排出

  万一孩子已经接触了塑化剂,还有办法补救吗?黄儒强教授说,对于小量的塑化剂,人体的内脏具有一定的解毒功能。比如,对一个60公斤的人而言,一天摄取1。2~8。4毫克的塑化剂,是能通过代谢系统,自行排出体外的。但因为人体需要通过肝脏解毒,所以,如果长期地小量摄取,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根据海外实验报告,人体每天食用10公升含有DEHP15ppm(百万分之)的饮料,长期下来才会有生殖器官疾病。

  反而来说,大家只要不是持续大量摄取这类物质,对身体造成危害的影响是较低的,不用特别担心或去做检查。如果怀疑自己吃了有此危险的食品,建议你多喝水,增强体内循环,加速塑化剂的排出。

  但内分泌专家梁立阳提醒道:“持续不断地小剂量接触塑化剂,比一次性大剂量地接触,造成的危害还更大!”这提醒大家,食品安全,注意塑料的正确使用方法、购买合格产品是需要长期坚持,养成一种习惯的。

  ○医师提醒

  男童阴茎小如“田螺”得看病

  在百姓眼中,塑化剂似乎已成“无处不在”之势,有研究称,儿童比成人更易受到塑化剂的伤害。又有研究说,孕妇血液中的DEHP浓度越高,产下的男婴有越高的风险发生阴茎变细、肛门与生殖器距离变短、睾丸下降不全等症状。这让不少父母暗暗担心,孩子的健康是否已经受到损坏了?

  那么,孩子有哪些健康信号,家长需要特别警惕呢?“孩子出现性早熟、性发育不全,是否就是由塑化剂引起的,这很难判断。也不存在专项的检查手段,表明性发育异常就是由塑化剂引起的。”儿科内分泌专家梁立阳说。因此,家长能做的是及早发现孩子的身体异常,快快求医治疗;以及在孩子的食物、玩具、接触的塑料制品上把好关,并且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

  男童:留意细小阴茎

  塑化剂对男童的主要影响是男性性功能发育障碍,如外生殖器畸形、尿道下裂、睾丸小、阴茎短小、发育迟缓等。梁立阳说,这个问题在孩子在6个月内大,以及青春期的时候较容易被发现。“新生BB如果阴茎很细小,像个小田螺,明显跟同龄孩子有差异,这就是个异常的信号。临床的检验标准就是6月龄大儿童的阴茎小于2厘米。”但是,不少家长、缺乏经验的医师以为这是正常现象,以为孩子长大了就会长好,造成了误诊;另外一个容易被发现的阶段是男孩的青春期(约为10~20岁),迟迟未见孩子有发育迹象,这也是值得关注的。

  女童:留意乳房发育

  塑化剂对女童可能造成的主要影响是性早熟。梁立阳提醒道,如果女孩不到8岁就出现乳房、阴毛、腋毛等性发育症状,需及时看病处理。其中,乳房发育是早期较为明显的症状,家长比较好察觉。此外,女童提早出现男性性发育特征,如阴部有毛、声音变粗、喉结突出也是性早熟的表现之一。

  性早熟很复杂,分类、症状、病因分类都极多,有些为“假性”有些为“真性”。家长可不能存有“观察看看”的心态,能做的要快快带孩子就医,找专业的儿科内分泌专科。

 

(实习编辑:赖小霜)

2011-06-22 23:12:00浏览8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查看更多儿科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